心得体会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个人笔记

时间: 淑娟 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情。今天小编整理了儒林外史读书感悟个人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个人笔记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个人笔记(精选篇1)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书中的英雄好汉令我敬佩不已。《儒林外史》这本书共有五十六回,写了近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善良、公正与善良的人物,写出了作者对自己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书中,有些人和事总是让我无法忘怀。如范进,周进对做官如痴如醉,结果被折磨得人鬼难分。但中举后,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当了大官,别人对他们也越来越好,其中有个叫匡超人,原先是一个很纯朴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后,很快就堕落为一个坑蒙拐骗,甚至是出卖自己灵魂的恶少。其实,文人一旦中举成功,便会有许多人堕落为贪得无厌,毫无廉耻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这本书运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通过传神的描写,把要讽刺的对象或明或暗的变现出来,让我们读者去细细品读。作者只用了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画出来,另外,我建议你们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贪官污吏的下场,去看看吝啬的严监生、阴险刁滑的严贡生。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个人笔记(精选篇2)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儒林外史》中周进、范进之流为功名富贵而学习,王冕、庄绍光等人为修身养性而学习,萧云轩为报效国家而学习……圣人书中有满腹墨宝,小人书中有财色官帽。

我们究竟应该为什么而学习?

元末王冕,为人磊落洒脱,淡薄名利,因不愿结交官绅,远走山东;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但他授朱元璋以“仁义”二字,助朱元璋安江浙,安天下。他从八股取士便预知“一代文人有厄”,他的学识何其渊博,他的目光何其长远!王冕手中书写的是知识,是情操。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喜极而疯的范进,他们手中书写的是功名,是虚荣。一旦无法如愿,他们的学习便一文不值,周进在号板前泣血,范进在胡屠户面前忍气吞声,甚是可悲!同是墨香孕育的人儿,一个在天上云间,一个却在凡尘泥淖。王冕所画的没骨荷花,正似他刻进骨子里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傲气。而那些追逐功名者从学习的第一步——立志,就错了。他们的学习不过是追求荣华富贵的敲门砖罢了。

《儒林外史》中,王冕是一个载体,一个寄托着作者精神与境界的载体;为功名痴狂者也只是一个缩影,一个可以投射给现代社会的缩影。不管是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还是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亦或是假意功名富贵,自视清高,被人看破耻笑者,都是为功名利禄而学习的普通生物。读罢《儒林外史》,让人不禁沉思:现代人当为何而学习?

为修己以安人而学。这样的学习发之于肺腑,能专心致志,精修学业,对知识的获取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因而他能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正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王冕追求的便是这种心灵上的满足与安宁,他竹杖芒鞋,探寻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道”,也探问自己存在的理由。

为修己以安天下而学。即修养自己,以求治国安民。萧云轩如是而学,他将周身武艺、平生所学,用来安定百姓,造福百姓。治学者,不止于“修身”,而“止于至善”,通过修身立德而达到“护国安民”的最高理想。这样的学习饱含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

还记得,为国而学的“万能”科学家——钱伟长。怀抱赤子之心,为救国改学物理,学成毅然回国的钱伟长,成了我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成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的创始人。他被称为“万能”科学家,一生都在学习、研究,一直奉行为国而学的使命。他曾说:“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为平天下,安社稷而修学储能的学习,定能耀眼如旭日。

莫为利禄遮望眼,坚定求学初心,为自己而学,为他人而学,为国家而学。让我们通过学习,活出人生的价值。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个人笔记(精选篇3)

在暑假里,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小说的作者运用了周进和范进等生动的艺术形象,还运用了多种排比,比喻等的修辞手法,他用辛辣的笔触,揭露了一群统治者的腐朽和虚伪。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揭示了他们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

我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我们长大后,不能想书里的这些贪官一样,收取钱财,帮人做事,也不能整天游手好闲,要努力工作。我们要想飞将萧云仙一样,为国家奋斗,要与时俱进,科教兴国!自己要清正廉洁,公私分明,以身作则。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出力!

我还通过作者的修辞手法和好词好句中体会到:文学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使我们成长道路上充满阳光,并且使我们成长道路上充满阳光,并且滋润我们的心灵。文学是比鸟飞的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量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可以丰富我们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文学功底,锻炼文字驾驭能力,使我们更聪明。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个人笔记(精选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己用了妙计出逃了。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女子始终与“弱”子联系在一起,但沈琼枝却恰恰相反,她不畏权贵,出逃后,她凭自己的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最终讨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约。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个人笔记(精选篇5)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愉快的寒假生活就要结束了。利用寒假时间,我阅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而《儒林外史》正是能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的一本书。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所著,这本书所表现的正是他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时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的开端,也是整本书的灵魂与精华所在。

初读《儒林外史》感觉书中的人物,章节极其可笑,不可思议。如:范进中举这一章节,范进就只因中了举人而乐疯了,他是那么的可笑,但当我第二次读时,就有了另外一种感受,这感受是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讽刺。那些人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当时的科举制度是多么的腐朽黑暗,贪官污吏又是多么的刻薄卑鄙,这种一味地追求名利的社会深深的刺穿了我的心。

当然,“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也不是没有。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就是一个不慕名利的典范。他因家境贫寒,自幼丧父成了放牛娃,每天早出晚归,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虽然他每天要很晚才能回家,但只要一有时间就用省下来的钱买几本旧书读。长大后,他因画画出了名,官员来家里请他,他称病谢绝了官员,从此隐居在山林中就这样度过了一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有像王冕这样淡泊名利,鄙视功名的高尚节操,真的是难能可贵。

这本书被称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作者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把明代的社会面貌描绘的栩栩如生,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对当时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人生追求名利,自古有之。但历史上也有很多文人墨客曾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就如《诫子书》中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就是历史的缩影。

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了解到了明代的社会环境,还让我从中学会了淡泊名利的品格。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让我受益匪浅。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个人笔记(精选篇6)

怀着平淡无奇的心情,读完了《儒林外史》的序言,说来说去,无非就是“现实主义”“讽刺意味”“科举制度摧残人心”,没有妖魔鬼怪,没有英雄儿女,索然无味的情节配上艰深晦涩的文字,名义上吹嘘一下这本书脍炙人口、含义深刻,实际上我还没读就觉得,这本书就是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在读完“范进中举”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部分内容后,我所谓的赏析就和网上、书籍上说的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范进中举,可喜可贺反而乐极生悲;而严监生家财万贯,临死前唯一的留恋竟是那两棵灯芯,吝啬鬼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都被封建教育扭曲,灵魂受到了束缚,精神受到了迫害,可怜又可悲。

但当我静下来自己思考时,却觉得这种解析,作为答案,并非正解,读后感应是主观题,何时变成这种固守成规的客观题了?

范进的丑态被人诟病,可笑吗?不,一点也不好笑,很现实。活了大半辈子,寒窗苦读几十年。受尽了他人冷眼相待,突然一步登天,平步青云,从穷困潦倒走向锦衣玉食。终于出人头地,终于能不再受人欺压,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搁在一个压抑了大半生的人身上,怎能无动于衷?就因为这一时的放飞自我,就被说成心灵脆弱,就可以忽略他这么多年来的心理压力吗?家境的潦倒,岳父的冷漠,乡邻的鄙夷,二十多次落榜,一个人咬着牙坚持到胜利。这份恒心,毅力,不动如山,又有谁能做到呢?

严监生又怎么吝啬了呢?他对妻子王氏有情有义,对王氏两个兄弟出手阔绰,礼节周全体贴。在他那不争气的哥哥严贡生惹了官司时,本可袖手旁观的严监生主动承担责任,破财免灾,对于严贡生的一走了之,并未责备,甚至给他留了一份厚礼,明明家境富有,却日日粗茶淡饭,和他大鱼大肉、坐吃山空的兄长严贡生,谁更吝啬?吝啬是对他人苛刻,不是严格律己的贬义词。这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表现,何有“吝啬”之说!

范进的迂腐、虚伪、软弱卑微不可否认,严监生的胆小怕事,精打细算无可非议,但也不能因为如此,就片面的评论一个人的一生。书上的解析,网上的评论,都是些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像是一个数学公式一样套用在所有“脍炙人口”的书籍上。但当我静下来思考时,突然有种悲哀,为“千篇一律”而悲哀,这些赏析都流露着讽刺悲哀,暗含着这本书的核心主旨,我不禁有些后悔,后悔没有自己思考便看了文章主旨,就像是忍不住偷看了数学答案,即使依靠自己写出计算过程,仍是感受不到收获,我也有些好奇,好奇如果自己没有看前言,能否看出这本书的主旨。那么多人的赏析中,又能有多少人能自己得出结论呢?

对于《儒林外史》的种种因果,读第一遍觉得“又臭又长”,再读第二遍时觉得有些意思,在读第三遍时,我就觉得回味无穷了。其实读书的感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但可以独一无二,仔细得读,反复得读,读书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自己得出的结论才是真正的收获啊!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个人笔记(精选篇7)

吴敬梓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文学素质十分丰富。他学习认真、刻苦,头脑聪颖,不读死书,但却屡次科举不中。出身于清朝的他,潜移默化地对那个时代的亲身感悟,这也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之一,提起《儒林外史》,我的第一个反应便是被扣上“吝啬”这个别名的严监生。

两年前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手捧着课本,边来回踱步边瞄着课本,照着一行一行字念着。教室里,我们听着老师讲解的吴敬梓描写的严监生,时而交头接耳谈论,时而捧腹大笑。依稀记得老师在点评严监生的片段时提到过,本文字里行间,每句话,每个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都能体会出严监生吝啬的性格,但全文都没有出现过“吝啬”二字,这几天又去回味一遍《儒林外史》,我便对它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再去品味严监生的片段,也不难想象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番场景了,严监生在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不为钱,不为地,就只是为了那区区两茎灯草!恐浪费了油。直至赵氏挑掉了一根,他才肯放心,咽了气。这一个行为实在是让读者哭笑不得。文中交代,他家中的谷物多到吃不完,烂在仓库里了。这种行为往好的方面说可以是节约,但更好的表达方式应为“吝啬”,似乎更合理。吴敬梓靠一行行生动的文字构造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画面,为了一盏灯茎,他居然始终不忍这么咽气,让读者瞪大了双眼。

中国的科举制发源于隋朝,流传了好些年。不知多少人,因为一次中榜,顿时将自己封闭了多年的如山般的压力一股脑全倾倒了出来,为了能选上官而盲目跟随大众的脚步必然是错的,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谁能做到真真正正的清心寡欲呢?人人都在奔着名利而生活着。有时,我们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寻到严监生的影子。我一直朝着自己所渴望的目标奔跑,即使目标达成,会不会抱怨,会不会变得贪婪了呢?书中也有这样一位人物,开篇的王冕,他也天资聪颖,不愿交朋友,当然也反对世俗,最后逃往山中,隐姓埋名,认为那儿才是所属他的人生观点,与严监生大相径庭,自然也走了不同的道路。

看一本书,回想其细节,悟出些许道理,继续为人生的路添块小石子。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个人笔记(精选篇8)

今天,我读了一本讽刺小说,那就是在清代远近闻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为了钱和权力,不顾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的下场一样。这些现实的事情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爱钱如命。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207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