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网 > 学习心得 > 读书心得 >

茶馆读后感

时间: 小龙 读书心得

茶馆读后感(精选篇1)

老舍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茶馆》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让它成为真正的艺术品,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有力的讽刺度,深刻地体现了人们在旧社会时的生活、背景,深刻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三个时代对人们的欺压,及三个时代统治的黑暗,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正本相。《茶馆》也成为了老舍个人漫长创作生涯中的高峰,也是五十六十年代剧作界的高峰,是前辈作家中少见的后期超过前期的高峰。

以老舍先生独一无二的创作手法,使全剧显得干净、简洁。它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用人物来表现年代,同时又把年代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二者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成为中国旧时代的.一个缩影,让人以看“历史剧”的眼光来评审。三教九流市场汇集地的茶馆,仍有几位核心人物始终贯穿其中,例如茶馆掌柜王利发,胆小的松二爷,十分爱国并胸怀正义常四爷等等。茶客间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他们之间的谈话使人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

《茶馆》中语言的精妙运用,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里茶客的东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语言的精华,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淀。它们多彩而不杂乱,节奏明快又一气呵成。这使得第一幕成为全剧的高峰,后边两幕也是由第一幕而来,托着衬着第一幕构成整部戏。

希望多年以后,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一句“我们吃下午茶去!”

茶馆读后感(精选篇2)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剧的剧本。《茶馆》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几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历经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统治时期这三个年代。《茶馆》非常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充分体现了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等人物的个性特点都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不必像上语文课那样细细品读,也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为人正直、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他跟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样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气,怎么也不肯低头,不肯让步。

读完《茶馆》,我体会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那时候的很多孩子连一碗热汤面都很难吃上,而我们现在汉堡牛扒可以随便吃。那时的人们真是生不逢时,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

在《茶馆》里,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常四爷,特别是他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常四爷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假如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常四爷这种精神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中生存。

茶馆读后感(精选篇3)

近日去新华书店,在书之海洋中,惋叹自己太渺小,忽逢一薄书者,名曰《茶馆》,置于书山中,其渺小程度同吾也,吾大喜,捧书而视,受益无穷于其中,故有感如下:书名为《茶馆》,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外公每次带我去茶馆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馆就是一个热闹而常常笼罩着烟雾的地方。可翻开了书,才发现它并不是仅仅讲的是在茶馆里的事,而是以对话剧本的形式讲述了一副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的黑暗社会,老舍从小小的一个茶馆中反映出了整个社会,以小见大。是由茶馆中的客人的话中而得。语言朴素却能体会出许多意味。书虽短小而精致。把我印象中的茶馆的形象完全颠覆,同《骆驼祥子》一样,老舍也是无情的批判了这个社会—他不让好人有出路。

书的主人公是王利发,他是他裕泰茶馆的老板,他也是整本书的线索。在第一阶段中,太监娶老婆,暗探遍布社会,麻木的旗兵无所事事,寻衅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产的农民卖儿鬻女,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因几句牢骚被捕,新兴的资本家企图“实业救国”,王利发左右周旋,企图使生意兴隆。而在第二阶段的发展中,恶势力越来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暗探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子承父业,继续敲诈勒索,刘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蓝,依托当局要员准备开女招待“拖拉撕”,庞太监的侄子侄媳组成的迷信会道门在社会上称王称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梦,而一些企图有所作为的良民百姓却走投无路。

我第一遍读它的.时候,还不能理解它,此书短小,且为剧本式的,还被拍成了真正的话剧,我虽未深入去读,但也能浅薄的感受到当时社会下厚重的历史画面。

茶馆读后感(精选篇4)

旧社会的黑暗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可怕许多,和现在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茶馆》这本书很好的向我们诠释了这中间的天壤地别。

这本书的作者是老舍,他把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描绘的淋漓尽致,把当时旧社会的黑暗一一揭露出来,似乎看到的那些,就是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这本书最重要的场景就是在当地有名的裕泰茶馆,他经历了好几代掌柜,早已将社会的黑暗、不公平和是非给看透了,每天来这里的都是有权有势的旗人,偶尔来几个到这里做生意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是:有一天,茶馆的生意正兴隆,王掌柜正忙着招呼两位很有地位的旗人,突然,来了一对母女,她们穿的衣衫褴褛,可见她们过的苦不堪言,掌柜本来想好好招待他们,但是因为今天生意正忙,达官贵人又多,不得不让小二将他们请出去,但那妇人就像受了惊似的,死活不肯出去。突然,她大声喊道:“谁能让我女儿吃的好,穿的暖,我就把她卖给谁!”天呐,可怜的母亲为了能让女儿过的好,不惜忍痛送走她,想必这个母亲是有多爱和多舍不得她的孩子啊。

和他们对比一下,我们岂不是生活的太幸福了,他们在忍饥挨饿的时候,我们在嫌弃饭不好吃,他们受冷受冻时,我们还在埋怨衣服不漂亮。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他们的生活,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想想他们的日子,再看看我们的日子,他们有的,我们也有,他们没有的,我们还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埋怨社会,埋怨生活呢?

幸而,最后有一位好心人让那对母女吃上了饭。旧社会的黑暗,让我们明白了我们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务必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茶馆读后感(精选篇5)

以前就有看过《茶馆》的话剧演出,而且最近也有《茶馆》的电视剧上映。总体上的感觉,经典,觉得再也不会有这么一部意义深远的话剧了。相比舞台上的话剧表演,老舍先生的原版剧本,带给了我更多的想象空间。“茶馆”,众所周知,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喝茶的地方。

《茶馆》里的“茶馆”也不例外,王利发的茶馆,吸引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到这里,上演了一部部精彩的闹剧。我只能说,老舍先生的大局观非常好,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事,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可是看下来一点也不觉得紊乱。在我看来,这是由于老舍先生始终坚持一点的原因,那就是不管怎么样,不脱离“茶馆”。

我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用一个“普通的、蒙特卡罗小小的茶馆”,尽可能多的反映出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社会面貌和现实。老舍先生的《茶馆》,语言诙谐幽默,妙语连珠,但是结构却很严谨,主题也很严肃,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唱响了一部旧时代的挽歌。“茶馆”里的人物相当的丰富,基本上包含了一个时代社会上存在的所有人,而且刻画的`都十分的真实,很能引起我的想象和共鸣。《茶馆》,不管是原着,还是话剧或电视剧,都是不朽之作。

2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