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
写心得可以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让自己更好地成长。下面给大家一些《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
第一次,是听语文老师提起三毛的作品。三毛原名陈懋平,改名陈平,之后就以笔名“三毛”为名,她是永远的三毛。
我小时候只听说过“三毛流浪记”,那个三毛是个只有三根头发的小男孩,很顽强地活着,流浪……当今我渐渐长大,我惊奇地发现了这个全新的三毛,她是个最浪漫,最真性情的女作家,她有一个男朋友叫荷西,因为她对沙漠生活充满了好奇,所以去大沙漠旅行,写出一系列大漠风情的散文,从而成就了一种“流浪文学”文化。
这哪是玩啊?他们在大沙漠里结婚,虽然那里的家具是用捡来的棺材板做的,虽然房子不像房子,顶上还有个大窟窿。虽然撒哈拉威人有种种陋习,但是他们不介意,他们认为只要能住就行了,还在这里长久安顿下来了。他们乐于助人,自己的什么东西都可以给别人用,有些人很不懂规矩,把三毛晾的衣服裤子拿去用几天后在还回来;可是三毛也够大方的,还是那样和睦相处,三毛还要教那些撒哈拉女人做什么什么的,她还义务地给大家送药,免费给大家治些小伤,把东西让给别人……
我比较喜欢这本集子里的《死果》这一篇散文,它惊心动魄地结束了这个故事。三毛被“死果”弄得快死了一样,一天,被这挂坠折磨得不成人样了。这一篇文章挺长,但每一个细节都很吸引人,无论是谁都会一口气看完。对三毛来说这是一个噩梦,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结尾是“今天是回教开斋的节日,窗外碧空如洗,凉爽的微风正吹进来,夏日已经过去了,沙漠美丽的秋天正在开始。”说明这时三毛的心情已平复下来了,不去想那些事……继续生活……
读三毛的作品,你会发现三毛教会了我们热爱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只要你认真地去体验生活,生活也会赠予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礼物。三毛笔下的文字,让我明白,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生活处处有精彩。在撒哈拉沙漠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三毛依旧活的这样精彩,还有什么困难我们面对不了呢?
人活着,就应该有目标与想。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让平淡的生活充满欢乐,用爱滋润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一次次挫折,经历一次次考验,挑战一次次难题,才能像三毛那样活出精彩人生,虽然短暂却是永恒的。
撒哈拉沙漠的夜空,应该是星罗棋布,有无数颗星星向你眨眼睛,哇!那颗最亮的会是三毛吗?
从记事起就知道爷爷家有个书橱,书橱很大,却不全是书,上面是书,下面放的是杂物,书虽然不多,却满是经典,有些视野已经泛了黄,打了卷儿,翻起时还能听见清脆的声音,像是要碎了一样。
小时候不识字,不喜欢那些书。渐渐长大后,也会去拿几本来翻翻看看,比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远,还是更喜欢书橱里那本最不起眼的《撒哈拉的故事》,喜欢那片三毛荷西向往自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三毛说走就走,智慧勇敢,特立独行且真实,在另外一个国度的三毛,没有知己,没有朋友,经常出差的荷西也不在身边,孤独的享受着沙漠,但她却有着对生活的憧憬,对沙漠的热爱。
从垃圾箱里捡来轮胎当沙发,用做棺材的旧木材当家具,与不友好的邻居和平相处,这大抵是热爱和无畏的`支撑,三毛的精神我是学不来的。三个月前的这段日子,是最难捱的日子,就像走在贫瘠广旷的沙漠,一个人埋头练习,一天在画室里不说一句话,一遍遍冲洗画笔,水漫过手指,手指被浸泡地发白,孤独、寂寞、紧张,却又夹杂着兴奋和热爱。
孤独或寂寞这类的字眼,三毛从未提及,但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地到,让人深切体会到在这诗意的生活的背后有初来的困窘和别样的艰辛,更有对沙漠生活的热爱。三毛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是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离八十岁还早的我们,或许应该学习三毛,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许有一天,我会像三毛一样义无反顾地背起旅行包,走向那片有她有荷西的“撒哈拉”。
三毛,享受自并承受得起孤独的行者,感谢三毛,让我有幸与你一起走过撒哈拉。
那儿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也没有尘世中的嘈杂和纷扰:那儿只有无际的黄沙,只有寂寞的大风,只有安详与恬静却又不失生机的生活。
“闲依木仍邻,偶似沙漠客”,心中便已对那儿有了些向往与憧憬,“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黄”——如此的宁静又是多么的让人无法忘怀。再细细向下读去,便深深地陷入了这本书——《撒哈拉的故事》之中,也将自己埋进了那片广阔而寂静的土地——撒哈拉沙漠。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这番动人凄美的景象在城市中自然是不奢望能够见到的,只有在那片遥远却又熟悉的土地上才能够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毛在本书中说撒哈拉沙漠属于她“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刚开始我还无法解,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也情不自禁地陷进了这片神秘的土地。无边无际的沙漠,或许会让人感到看不见尽头的失望与困惑,单调一致的色彩也会让人感到乏味与疲惫,然而,日落时被染红的沙漠与沉厚雄壮的大地又怎能让人不想立刻投入它的怀抱?聆听风的呜咽,品味黄沙的寂寥,是苦,亦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与享受。
撒哈拉,不只是为着它独一无二的景致而着迷,更是为着它滋养的人与那里的生活而感动。
那里的人,或许无法享受高科技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他们的物质生活更是无法同我们相提并论,可是“生命,在这里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他们的幸福与自,便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文明。三毛与她的丈夫荷西生活在沙漠中,虽然被邻居撒哈拉威人借去的东西常常是有借无还,虽然他们常因停车载客而耽误自己的事情,可是他们在沙漠中的日子却被这些撒哈拉威人弄得五光十色,他们也因此感受不到离乡的寂寞与哀愁了。大城市中的一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那群善良朴实的人群中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的简单与自然,被我们在每日的忙碌与奔波中丢失了,并且因了这种丢失使得我们的心情常常闷闷不乐。书中提到的“哑奴”曾让我十分震撼。那里有钱的财主可以花钱买到奴隶来替他们做事,而书中的哑奴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虽年老是高,而且还是哑巴,可是却十分地聪明与善解人意。他知道三毛总在帮助他们家,便常替三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三毛希望让他获得自却无法成功,而恰恰就是这么一个身体残疾、身份卑贱的奴隶却懂得“我的身体虽不是自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的”这个道。当他双脚已被绳索捆缚不能自时,却依旧能够想到感谢一直善待他的三毛与荷西;在他因为主人做工而被太阳曝晒时,面对三毛的帮助却依旧能够做到真心感恩。相比之下,如今的我们有谁在身体上不是自的呢?而在意志与精神上,却常被一些无聊的烦恼与可笑的痛苦束缚住了。无法挣脱禁锢心灵的枷锁,身体上的自又代表什么?这个看似简单易懂的道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解?而一个身体上被限制自的哑奴在精神上却是早已超越了我们,令我不得不感叹他的智慧与气度。
一部《撒哈拉的故事》,让我久久地沉浸在那如幻的梦境中,只渴望有一天,我能够亲临那沙漠,去感受它的真与爱。
生命 在这荒僻落后而贫苦的沙漠 一样欣欣向荣 ----------三毛
最初对三毛的印象来自于小时候喜欢看的三毛流浪记,一直以为三毛真的只是头顶三根毛的流浪儿,每天如乞丐般摇晃与市井街头,头脑中却充斥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招数也总能化险为夷。
而今有机会品读三毛的文字,对文学作家三毛的感受也是如此不安分的一个怪人,放弃了繁华都市,最终选择了荒凉沙漠。初次拜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就深深被她所描绘的真实,而繁琐、落后而简单的沙漠生活所吸引,我爱不释手的用了仅仅2个小时就看完了这本书。
我佩服三毛的勇气与毅力,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义无反顾的去追求自己的所往。与自己相爱的人相依相伴,每天看着夕阳西下时被落日染成血色的沙漠,这片被现代文明遗忘的天地即使脏乱落后却也有其可想可念之处。
我不是欢喜那片沙漠天堂,无疑问,我无论如何也难以适应那片荒凉与漫天黄沙。三毛追逐那片天地不是因为王维所描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诚然,三毛自己也说“没有长河,烟也不是直的”。“生命的过程,无论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倡尝一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一遭!”。而沙漠,仿佛前世的宿命,注定了她与沙漠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而以沙漠为背景的一篇篇文章,更是像我们展现了另一片天地,那里,文明与野蛮没有界限,那里,贫穷与落后在泛滥。
我一直很难想象三毛这样的女子是如何适应于撒哈拉威人的生活。“长久的沙漠生活,只是人学到一个好处,任何一点点现实生活上的享受,都附带的是心灵得到无限的满足和升华。”,沙漠生活的艰难不言而喻。三毛,真是一个奇女子,她小小的心脏,该要多门宽阔,才能装得下所有外面世界的诱惑,坚守在他热爱的沙漠,过着漫长而苦闷的悠悠岁月。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一样喜欢流浪的三毛,一样头脑经常发热的三毛。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仅是虚构的漫画主角,在我们生活的平凡的世界里,真实的三毛流浪在撒哈拉沙漠,与荷西一起演绎了不一样的生活,感受着不一样的人生。
远离繁华都市,远离父母亲人,远离读者草木,在撒哈拉沙漠行走的三毛是这么说的:“因为上帝永恒不变的爱,我就能学着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界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在宁静的夜里,我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三毛写的著作——《撒哈拉的故事》,我想这里面会讲些什么呢?于是,我带着这个“问号”,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写的都是三毛自己在撒哈拉沙漠过的那些有趣而又惊险的日子。有几篇文章写的也十分生动,像什么:芳邻啊,荒山之夜,沙巴军曹等等,都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每一个情节都呈现在我的脑海当中。
一个最令人深思的一篇文章是——荒山之夜。主要讲的是:三毛和荷西去迷宫山寻找仙人掌还有其他珍贵的东西。但是,这座山是一座可怕的山,有很多人经过这里而迷路死亡。三毛和荷西决定去迷宫山尝试的走一走,去一下探险。在迷宫山里荷西不小心陷入了沼泽,抱住了一块冰硬石头。在这关键的时候,沙漠土匪出现了,三毛上车甩了沙漠土匪。她又看着地上的轮胎印回到沼泽地边,临危不惧,把车上的坐椅连起来推进沼泽,救出荷西。平安地回了家。
我也是一个热爱探险(冒险)的人,喜欢探险(冒险)应该具备哪一基本条件呢?答案就是勇于面对可怕和困难,遇到任何事都冷静。我可以说,我没有具备,但是,在去富阳溶洞的那一次,我具备了探险(冒险)的基本条件。
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从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过几十万年自然打造出来的奇形怪状的珍贵奇石,可以说是鬼斧神工啊!这次,我就来到了溶洞。在17度的溶洞里,有些孩子吓的让大人抱,有的还站在大人后面不走,有的干脆闭上了眼睛,但我却觉得好漂亮,特别是有些乳白色的钟乳石,我真想走过去摸摸。在走道边也有奇石,好像张牙舞爪的魔鬼,我真用照相机拍下来,在“法安震虎”和“定海神针”等等比较可怕的几景也无法吓倒我了
害怕和胆小是一种莫名的恐惧,也是因为知识的贫乏,同时,胆小和害怕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和做任何事的,我们要敢于面对可怕和困难,遇到任何事情都冷静,把自己的心放平静,并且多掌握知识,让自己的大脑充实。这样,无论是探险(冒险)还是做其他的事情,我们都能顺利的完成了。
“只要活着一天,就必然一次又一次的爱着你——撒哈拉。没有乡愁,没有离开过你。如果今生有一个女人,她的丈夫叫她撒哈拉之心,那么他们有一个女儿,那个名字必须要被称之为:撒哈拉·阿非利加(SAHRAR·AFRIA)。”
——题记
撒哈拉千变万化,他的名字,原来叫做“空”,但三毛说那是“永恒”,沙漠里有风暴,但沙漠是永不退色的梦,风暴过去的时候,一幅万里平沙,碧空如洗,空,仍是永恒。
三毛生于浙江,长于台湾,死于台湾,但她却永远无法忘记她的第二故乡——撒哈拉,虽然三毛只在那生活了两年但却让她铭记了一生。撒哈拉,一个你不可及的梦。
荷西苦恋三毛6年,最后和三毛于撒哈拉当地的法院公证结婚,荷西去世之后,撒哈拉保存了她和荷西的记忆。这也是三毛留恋撒哈拉的另一个原因。
三毛刚到撒哈拉的时候,租了一个空荡荡的房子,她和荷西坚持不用战备的存款,于是一切只能白手起家,一点点的打拼。
在那一片随时可能丧失生命的险恶环境里,三毛运用她的智慧与勇气,面对那不能逃避的苦难活得泰然,为自己的存活,找出了真正的意义。
三毛总是很平静,似乎永远是那一副情淡的样子,无论是一朵花在她面前绽放,还是一座城在她面前倾覆,这便是来自沙漠的骨气啊!
三毛是一个极其热心的人,她的邻居是撒哈拉人民,那些撒哈拉的女人生病了,却不肯去看医生,三毛这时便挺身而出,替她们简单治给他们药,帮他们补牙——用指甲油去补牙,撒哈拉的居民有什么需要,也会去和三毛借,三毛也总是很热情的借给他们——即便知道再也要不回来了。
撒哈拉人们一再地说——想成名于安乐生活,美味食物和喜欢跟女人们舒舒服服过日子的人,是不欢迎来到撒哈拉的。
我也想像三毛一样,穿过明媚的忧愁的雨,去往一个自己向往的方向,直到遇见那片薄绿的田野,那洪壁之中的清泉。
旅行的意义绝不单单是从一个你熟悉的地方,到达他人熟悉的地方。
我向往一次旅行,向往远方,向往远方未知的挑战,向往异域他乡未知的生活。如果我是三毛,把我放在撒哈拉里,我不会熟悉的面对那种环境,对于无数的未知一无所知时,我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我能像三毛那样乐观,真性情,潇洒吗?“欲载王冠必承其中”,三毛用她的乐观,坚强承受下来——无论是在撒哈拉时生活上的苦难,还是后来与荷西死别的心头之痛,她都承受了下来。
三毛承受了苦难,并对苦难有了自己的思考,于是苦难聚成了她一生的财富,奈何情深总不寿,三毛一生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远方、对于读书写作都一往情深,情太深,所以三毛的浮生苦短,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那些我们记忆中的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终于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撒哈拉再也等不来这个来自东方的奇异女子!但我们深知纵是情深不寿,三毛也经不住对这个世界一往情深,在滚滚红尘,她以最美的姿态,写着最美的章华。
三毛,你是我永不可及的梦!
一直很喜欢三毛的作品,读她的文章总带给我一种平实感,就像是我的一位好朋友在和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一样畅快淋漓。喜欢看《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对荷西呢喃中爱的表达,也欣赏《万水千山走遍》中三毛对自己和中南美洲关系的定位,但我尤其垂爱的却是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所描写的大气与浑厚。
在她的笔下,似乎一切都是那么轻快:当面对撒哈拉威人无休止无的纠缠时,她用一些无奈一笔带过;当误带项链而疼的死去活来呼喊父母的名字时,她也曾后悔过,可事后又开始怀念起有这样的一个经历;还有她用细节点亮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房子成为一颗沙漠里的明珠。每每读到这里时,我的心里都泛起一阵欢快,可仔细一想在沙漠里的生活一定是艰难万分的,只不过对她而言因为有爱情相伴左右,所以一切都变得很容易了,也正因为三毛和荷西的爱情如此深沉,所以在荷西意外去世后三毛也一直很长时间深陷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包括在最后选择用丝袜自杀,也未尝不是仍旧处于恍惚之中的缘故吧。
都说文如其人,从她质朴的文章中我似乎也能想象出三毛的样子,一张略施粉黛的脸上充满了知性,也许身上还总有一个大披风,在渺无边际的沙漠和一群非洲人的羡慕中走来走去,博得一波又一波嫉妒或者欲望的眼神。可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说她随性也好,说她以自我为中心也罢,反正我是为她的风格倾倒,我也希望自己能展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悄悄背上行装,某日也能行走于撒哈拉看那辽阔的日落以及亲身感受不甚美好的沙尘暴,纵使旅途充满了曲折,也要勇敢去做,因为就像三毛书中说的: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钦佩她的勇气和漂泊异乡的灵魂,也喜欢她美美的语言,比如: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那么安详沉静而深厚的美丽真是令人近乎疼痛地感动着。路,像一条发光的小河,笔直地流在苍穹下。这些诗一般的语言不见浮华,唯见真情。除了这些以外,我更感动于三毛的善意,在《悬壶济世》中三毛成为了大家的免费医生,在《娃娃新娘》中她为可怜的姑卡落泪,但我最动容的还是《哑奴》中三毛不厌其烦的帮助哑奴一家,甚至是在当地世俗眼光的压力之下,到最后还在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悲伤。
这就是三毛,一位世间最洒脱的女子。尽管她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可她带给全世界的流浪感依旧在世间流淌。我时常幻想着在相隔几万公里的撒哈拉,一朵莲花还在那里快乐的安家,用她的乐观点燃大漠的荒凉!
从2月19日到29日十天的时间,我把三毛的这本《撒哈拉的故事》读完了。全书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序、撒哈拉经历的故事、撒哈拉家的打造。第一部分是序,也是三毛写给读者的一封信,描述了自己从撒哈拉回到台北的这二十多天的生活与感受,同时表达了对关心她的朋友的感激。第二部分是主体,描述了在撒哈拉生活时发生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除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外,其余每章都围绕一个故事进行展开。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章,讲了自己和荷西如何来到沙漠并如何将那个破烂的家打造为了沙漠中最美的小屋的过程。
第二部分的每一个故事之间其实没有什么联系,单独看每一章也完全独立完。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死果”,这是我唯一看完后还专门到网上去搜索了相关知识的一个故事。对这个故事印象最深刻的原因是它完全描述了一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虽然沙漠中的生活大多是自己身边无法体验到的,但根据三毛的描述至少我们可以想象,同时觉得那样的生活虽然新奇,但也合。但这个故事让人觉得发生都是不可思议的。故事主要讲述三毛无意间拾得一个项链,在戴上这串项链后发生了一系列倒霉的事,无缘无故眼肿、胃痛、打喷嚏、下体出血等,更诡异的是接触过这个项链的事和人都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的倒霉症状:收音机突然卡壳,荷西驾驶的车子刹车突然失灵等。后面得到的解释是这个项链是一种巫术,被下了咒,触碰它的人会被折磨死,而折磨的事都是那些基于自身的行为发生的。这是当地人的解释,我一直不太相信这些科学外的怪事,但又觉得这一切如果只用巧合来形容未免过于牵强,因此便想寻找答案:这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呢?当然,网上的言论也是大家的揣测,没有亲自经历过怎么能得到准确结论呢?我也不再想着得到一个准确答案,毕竟是或不是对我的生活并没有任何影响。
除了那些新奇的故事,当地的人文也非常吸引我。当地人被称为沙哈拉威人,他们有一些习惯的习俗。例如,他们几年洗一次澡,除了普通的外洗,还会内洗。外洗与我们想象的也不太一样,因为他们很难洗一次,所以他们要用一种小石头挂自己的身体,将那些全身的脏都挂松,然后用水冲洗。而内洗就更神奇了,将海水多次灌进身体,然后不停地排泄,洗七天才算完毕。沙哈拉威女人不能去医院给男医生看病;小女孩十岁左右就要出嫁,在男方去接亲时新娘要拼命挣扎才不会被笑话,洞房时以暴力方式破处。
这本书的故事有吸引力的另一原因还要多亏三毛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达。三毛在描述每一个故事时,语言都是非常真情实意的,让读者很有代入感,感觉那些事就发生在身边。拿第二章的做饭为例,三毛的那句“几只洋葱,几片肉,一炒变出一个菜来,我很欣赏这种艺术”,非常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而简单的文字中又同时饱含着自己对做菜的情感。文中还有多处对话,对话往往直白简单,就是日常的语言。例如“荒山之夜”中最后荷西和三毛的对话:“三毛,还要化石么?”河西呻吟似的问着我。“要。”我简短地回答他。“你呢?”我问他。“我更要了。”“什么时候再来?”“明天下午。”。这段对话真正就像夫妻二人那样随意的问答,对话之外的语言也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描述心情或环境。当然,三毛对于景和情的描述也能有辞藻华丽的时候,不过我却觉得这样的辞藻并不夸张,而是恰到好处,就好像那样的景和情就该用这样的语言来修饰一样。这里是一段描写荒漠大地的语言:四周除了风声之外什么也听不见,死寂的大地像一个巨人一般躺在那里,它是狰狞而又凶狠的,我们在它静静展开的躯体上驶着。普通的荒地这样一来便有了生机有了情感,不像客观地描述,反倒是作者在与之互动中得出的感受一般。总之,三毛的文字让人代入感很强,因为一切普通的事物经过她的文字都有了感情,在她的文字中,我们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t;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t;。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她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还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
在她的口中,我知道粉丝又叫做“雨”,小黄瓜也可以代替笋片,猪肉干被说成了中药。她不是在胡说八道,她是在培养生活的情趣,谁说异想天开是犯法的呢?她与丈夫荷西,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也许你会说,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生活吗?但我想,有许多人是在每时每刻生存,会生活的人,又有多少个呢。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
有这样一个女子,她不同于《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凄婉迷茫,飘渺无可寻。她不同于汉成帝时代的班婕好,幽雅贤德,循于礼数。她潇洒地行走在凡间,背着行囊,流浪人似的走过万水千山,写下一路的传奇。她的魅力令后世的人伏倒在她随风飘扬的长裙下,追寻她的足迹。她是三毛,她用文字演绎人生。
《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为我们呈现神秘的大漠风光,传奇的风土人情,艰难的生活起步,有趣快乐的沙漠生活。我深深感动于这样的文字,也着迷于这样的生活。除去三毛荷西的幸福生活,最震撼我心的,还是其中几个故事。无关幸福,只有在沙漠这样偏远而又贫瘠的土地,落后而粗鲁的文明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样的的真实。
《沙巴军曹》,那个没有名字的军曹,那个对撒哈拉又爱又恨的军曹,就这样占据我的头脑。他高大威猛又颓废的模样时常在我脑海里徘徊。他仇视撒哈拉威人,因为是他们残忍地杀死了他全营的兄弟们。血河在心中奔腾,那残酷的回忆,每想一次就要痛裂的伤口,使他在沙漠中麻木的生存。仇恨的野草在他心中滋长。最后他死了,为了撒哈拉威人,为了他仇视的撒哈拉威人,为了曾经辱骂他的撒哈拉威儿童,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换取了撒哈拉威人的生命。他的身体被炸成碎片,他被埋葬在这被夕阳染红的土地上。一个人,孤独的,永远睡在沙漠的怀抱里。但他的灵魂近乎透明起来,升腾,升到了万丈的高空中。仇恨没有吞噬他的心性,他高贵的人性与良知在这一刻闪烁着夺目耀眼的光环。内心的良知,是人类的希望所在。致敬,向沙巴桑却士多雷。
《哑奴》中的哑奴让我落泪。这个来回报三毛的哑奴,一个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纵使受尽磨难,却有着一颗飞扬的心。只是因为肤色,他们被剥夺了人权,任劳任怨的为地主干活,却得不到微薄的回报。但就是这样的哑叹,温柔而善良,有着幸福的家庭。他深爱他的女人与孩子,在灾难的映衬下,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柔光在沙漠中燃起了一盏灯。然而他的命运不是上天掌握,而是冷峻的奴隶主掌握。他不得自己去到远方,远方,那里没有女人和孩子,只有做不完的活与无休止的风。我看见落后文明下的丑陋,我看见良知被泯灭的龌龊,我深深的为这样的种族歧视而悲哀。遥远的国度模糊了,我只看见沙漠温柔的胴体,怀抱着这里的人,却解救不了这些同样的却沦为奴隶的灵魂!黑与白两种颜色,本应是世界上最纯粹的颜色,它们交相辉映,构成一副静静流动的画。但这儿的黑,黑的绝望,黑的悲哀。种族歧视是对人类尊严的凌辱!
《哭泣的骆驼》中,我看见战火中的撒哈拉,是那样无助,寒冷,寂寥。在乱世中,战争中,真的界限也模糊了。天空被炮火染红,呈现出近乎血泪的颜色,骆驼们的嘶叫声在回荡,回荡在寂寥的沙漠。在这时,勇敢的人牺牲了,流氓出来主持正义,却将美丽的人送上绞架。子弹穿膛的声音太锐利,不带一丝情感。“有时侯,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领袖们贪婪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受苦的,永远是手无寸铁的人民。在西属撒哈拉这片土地上,这儿的人,只能任人剥削,无力还击。“沉沉地记忆碾进我们的前额,把它深深地埋入我们记忆深处。”谁望见,他们仰望天空的脸,刀刻的轮廓,带着时代的沧桑,眼中,有深深的希冀。微光,微光,只停留一秒便冷漠的离去。风还在动,刺骨的寒。
在茫远的沙漠,在遥远的天边,你看见沙漠中的星辰在缓缓转动,幽静的夜描给出别样的悲凉。黄沙在缓缓流动,又是一个时代,又经一代年华。争议,无休止。欲望,无止境,战争,还在蠢蠢欲动。
三毛,你是我不及的梦
“只要活着一天,就必然一次又一次地爱着你——撒哈拉。”
如果今生有一个女人,她的丈夫叫她“撒哈拉之心”,那么如果他们有一个女儿,那个名字必要称为:撒哈拉?阿非利加。没有乡愁,没有离开过你。
世人眼中的三毛,形形色色,但她就是我心中的那个三毛,是我精神的救赎,是我的浮木。
初一,与三毛的初次相遇,便是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我感叹着那沙漠的诡秘与荒凉,想尝尝她笔下的“春雨”是怎样的美味,想看看夜里的那支白蜡烛的眼泪,形象有多么鬼魅。她的文字就像为那时的我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实在的让一个肤浅又臭屁的小孩开始学会去思考,原来,女生也可以有这一种胸怀。
一开始只是向往她的浪漫,想与她一样踏遍万水千山,认为跟着心去流浪必然是幸福的,而对于她心中对撒哈拉的那份永恒的乡愁,直到现在也不能完全体会。“那些沉迷安乐生活,美味食物和喜欢跟女人们舒舒服服过日子的人,是不配去沙漠的。”
三毛写过有次她被老师误会,在脸上画上墨汁,被罚去操场“示众”,当时她看着学校,她突然觉得,这里并不属于她。有时我会突然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方向在哪。在哪呢。心里的根落在哪里了。这世界是充满泪水的深谷,她对生的定义来自对沙漠的永不绝灭的生命的那份信念。那片孤寂而崇高的沙漠上,每一日的生活都是新的挑战,在生与死的极限里,为自己的存活寻找到意义。是神,是魔,是撒哈拉。
如果说三毛注定是一个传奇,那么她更像一只极乐鸟。在它出生时便没有脚,所以只能一刻不停的朝太阳升起的地方飞翔,直到体力耗尽,撞在荆棘刺上,发出一声欢鸣,那欢鸣和它的鲜血却化成另一只鸟,继续向太阳飞行。她所追逐的,并非飞蛾扑火般的壮烈,而是细水长流。她的真性情,旁人又能读懂几分呢。我并不遗憾她的离去,而是真心的祝福,在遥远的想国,又多了一个幸福的人。在那里,返璞归真。正如她自己讲:“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如果能真正的活过,享受过哪怕只一刹的喜悦,就是足够的。
我无数次的在角落写下“逃跑”二字,却对它没有实在的定义,也不清楚自己要逃到哪,只是一味的想逃。逃到竹林里云里雾里,逃到只有月亮和海的岛屿。或许最后的最后,我跑到了人群中央,在最喧闹最繁华处,酷酷的站着,然后一句话也不说。
书名:《撒哈拉的故事》 人名:三毛
内容概要:三毛以率真、乐观的笔风记叙了她和丈夫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难忘岁月。有她和丈夫之间的生活琐事,有当地的民俗民风等等,属于散文形式。她并没有这段波折的故事里过多的挥洒笔墨,但就是那几句轻描淡写的句仍可以使我们深刻的感到她那段生活里的苦不堪言却爱莫能助
好词好句:当时我多么痛恨自己的贫乏,如果早先我虚心的学些摄影的技术,能够把这一切我看见的异象,透过我内心的感动,融合它们,再将它创造记录下来,也可能成为我生活历程中一件可贵的纪念啊!
感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流浪远方,也许做人,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洒脱。
其实故事很短,但我很久,年一直看到年的现在。其实这样已经说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了,也不是想写什么读后感,也写不出读后感,只是想借这个更博罢了。
既然是以这个,又要忍不住叽叽喳喳几声。看完这本书,我就产生了很强烈的要去旅游的欲望。当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我想去西-藏,因为它神秘;我想去内蒙,因为有大草原,因为有高超在;我想去北京,因为去内蒙要路过的嘛,因为表弟在那里读书,有导游了额;我想去厦门,因为都说鼓浪岛很美;我想去云南,因为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看来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现在能去得成的。
三毛和丈夫荷西就这样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我向往的不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这剩下来的两年,我不能到两年后的今天发现自己一事无成,不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是真的想去旅游了,和朋友一起,可以是伟春,可以是晓群,可以是妞,可以是宁姐,可以是还有很多人,我希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曾经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我想象着我们背着旅行包站在广袤的大地,镜头拉得很高很远,这样的我们就显得很渺小,我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我想象着我们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间,感受着真实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我想象着我们登长城那种痛苦却也畅快淋漓的样子,我继续想象,想象异域风情,想象海阔天高。
记起来要把自己拉回现实。为了这些梦啊想的,我还是奋斗去吧!
这个五一小假期没有出门,我知道,出去无非见到的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索性安安静静窝在家中,倒也去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果然,别有洞天。离我们生活万里之遥的广袤的撒哈拉沙漠的美丽景致在电视上、图片上见到过,惊叹那一片天地的辽阔壮丽,人类的渺小无知,如果有朝一日有机会,我想我定会去大沙漠里走一遭,而我的胆量也不过如此罢了。若要让我生活在那里,我想于我这样一个俗人而言,是万没有那样的勇气和洒脱的。正因如此,我一直对三毛这位第一个踏入撒哈拉沙漠的柔弱女子敬仰万分,看过她的文之后,更觉她可爱至极。
文如其人,说得极对,三毛的文字不花哨、不做作、读来亲切极了,像个邻家姐姐向我诉说那遥远的故事;三毛的文字又很随意跳脱、活泼有趣,想来便是个性情中人;三毛的文字处处充满了情怀和温暖,我因此知道她内心是如此充满了爱。
一个女子,为着自己前世的乡愁,离开热闹繁华的大都市,来到这食物匮乏动荡不安愚昧落后的西撒哈拉,要生活下去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当地的撒哈拉威人文明教化程度低,自然有些野蛮暴戾,邻居们向她讨要东西从来都是有借无还,而她依然乐得称其为“芳邻”,倾其所有帮助这些可爱又“可恨”的邻里们,还乐此不疲地当起了当地的“巫医”,竟也医好了不少人,甚至差点当了接生产婆,这个“副业”被丈夫荷西叫停后,又偷偷地当起了兽医,关键是药到病除,实在是太有才!
在西撒哈拉的沙漠里,人烟稀少,人们也极不友善,更别说对一个陌生脸孔的亚洲人,两人去沙漠深处探险时,荷西误入泥潭,越陷越深,路过的撒哈拉威人非但不愿意救人,反而趁人之危心存不轨,看得我心惊胆战,还好最后脱险,两人已在沙漠的寒夜中冻得半死,却又相约明天再来,十足的潇洒。
我喜欢有生活情趣的人,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再苦的生活好似都平添了几分格调。三毛和荷西的生活中充满妙语和小插曲,每每看时都忍俊不禁。而从字里行间中,我又能深切地感受对这落后而充满纷争动乱的土地和上面的人民,三毛心中感到的苦痛和无奈。一个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让我不禁感慨落泪,当地的撒哈拉威从未视其为人,尽管哑奴懂得礼数、聪明勤劳、知道感恩,但这都摆脱不了生而为奴世代为奴的命运。西属撒哈拉地区在摩洛哥、毛利塔尼亚和当地撒哈拉威组成的游击队的纷争中爆炸频发,其中还夹杂着撒哈拉威人和西班牙人之间的民族仇恨,三毛亲眼目睹了当地的暴民对友人的侮辱和杀害,也亲眼见证了美丽沙漠上一幕幕惨剧的发生……
三毛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我想,撒哈拉的故事,于她而言,既是阳春白雪,也是青菜豆腐,纵有不舍,有一天终将离去,撒哈拉的记忆却定融入她的体内,永远无法抹去了。
三毛,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自从我读了《撒哈拉的故事》后,我就迷上了三毛。
说实话,刚开始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并不大,因为我感觉这是一本写景,类似散文的那种。可自从我翻开书后,映入眼帘的,不是全描写景物多么多么好,随之发出感叹,而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生活的真实景象。每一个事件,都会给我不同的感受,而这样的书,正式我喜欢的。
《撒哈拉的故事》有太多令我震惊的地方,第一就是,三毛要求到沙漠里去生活!这令我很难相信,因为没有几个女人,会要求去沙漠中居住,所以我觉得,三毛是一个敢说敢做的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作品豪迈,霸气的原因吧。
三毛,是个奇女子!而这本书,在我看来,也是一本奇书。看这本书,就好像在看一部电影。虽然连一幅插图也没有,但那一字一词一句,已经让我身临其境,仿佛已经看到了撒哈拉的壮观,凄凉,撒哈拉威人的友善与蛮横,一支支军队和那些无辜的人们,仿佛我就是三毛,我就是荷西。
奇女子,奇书,他们在撒哈拉的生活,更奇。打仗,荷西险入沼泽,三毛病发险些身亡这一幕幕的景象,让我感觉,她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位探险家。撒哈拉里的日子,那么苦,可他们依旧能坚持。
三毛就是一个有着巨大勇气,毅力,智慧并且乐观的人,她好像沙漠里的一株花,一棵树,在沙漠里留下生动,离奇的故事。她和荷西,沙漠的爱,流淌在撒哈拉里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祥的近乎优雅起来。”贫穷落后的哈撒拉,虽然生活艰苦,但处处都充满了浓浓真情。这是我从书中感受到的。
这本书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因为一本地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应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
当我阅读着这本书时,我的心情也随着故事的主人公的遭遇而波荡起伏。当我读到《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芳邻》、《素人渔夫》、《白手成家》时,觉得三毛特别会过日子,特别乐观,聪慧。黄沙滚滚,水源奇缺,破旧的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个大窟窿,但这一切都难不倒三毛。努力赚钱买水,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造家具,到垃圾场拾气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还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袋缝制彩色条纹窗帘……她的邻居也是热情的撒哈拉人,会很热心的帮助他,知道三毛喜欢绿色植物,会帮她留心查找……三毛对于那些邻居也是好的,她用她仅有的微博医术,帮助那些有病,却又舍不得花钱的人,那些人也投桃报李,送给三毛一些稀奇的东西……这就是简单,却又不失幸福的撒哈拉的生活,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但是,生活有甜,也有苦。让我感受最深是那个哑奴。哑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谦卑——弯腰敬礼,死活不肯进三毛家的客厅避暑;贫穷——身上只有破布片遮体,家中一贫如洗;聪明——会干许多活,是当地最好的泥水匠、会管羊、会帮骆驼接生;爱护家人——好吃的东西舍不得自己吃,要带给太太和孩子们……这样的人,却只是主人挣钱的工具,任其随意买卖的牲畜。在被孤身卖往毛利塔利亚即将离别故土的最后时刻,难舍的还是亲人,拼了命地跑回家把三毛赠予的毛毯围在太太和孩子身上,钱塞给太太,风吹起他花白的头发,被押上车的他是那么的茫然无助,三毛的泪像小河一样地流满了面颊。手捧书卷的我亦早已悲愤难掩,泣如雨下。还有那只有十岁的新娘新娘坐上迎亲的车,居然要被车上的男人一直殴打到男人家,并且有风俗说:“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这样拼命打才是好女子。”这是哪门子道!难道被打进婆家象征着对丈夫的顺从?结婚初夜,也只是公然用暴力夺取一个十岁小女孩的贞操而已。我为此感到愤怒,男女不应该是平等的吗,更何况是对一个只有十岁的天真烂漫的姑娘,他们怎么能狠下心来呢,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吗?我却是不懂的,只能在心中可怜那个女孩。
很喜欢三毛的这本书,虽无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浓浓的情,它也让我从中学会了很多:乐观,勇敢,坚强……
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地海市蜃楼,迎面如雨似地山丘、焦裂的大地,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深蓝到冻住的天空,满布乱石的荒野……
撒哈拉沙漠,在三毛的内心深处,多年来是她梦里的情人啊!
可我不懂,一个享受浪漫情调、风花雪月的女子为何要抛弃现实安稳的一切,跑到荒僻落后而贫苦的撒哈拉沙漠去。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的跟着去了!
是看破红尘、自我放逐,一去不返吗?
灿烂阳光下的午后,手捧一杯香茗,在香气缭绕中解答心中的疑惑。
漫漫黄沙,无边庞大的天空,三毛与荷西徒步走向婚姻。在贫瘠的沙漠中,他们用双手与智慧将“坟场区”的陋室装点成艺术的殿堂。他们用镜头记录下黑色雄壮的山峦,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成千上万的红鹤……这些给了三毛强烈的震撼,在这颠簸不堪的旅途里,完全忘了自己的辛劳,惊叹大漠的神奇。我想此刻的三毛内心是透着感动的。
在沙漠中,他们认识了解了很多不同的人。没有人身自、贫苦的哑奴自卑却善良纯朴;美丽羞涩的少女;友善热情的撒哈拉威老人……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离死别,都好似是自然的事。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当然,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大漠中,三毛与荷西还是经历了一次让人揪心的夜晚——“荒山之夜”,他们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事实证明,上天还是眷顾他们的。“荒山之夜”之后,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继续寻找前世的乡愁。
轻轻合上书页,望着远处如血的残阳,我的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奇妙感觉,有感动、有忧伤、有向往,有很多很多的情感夹杂其中。
我想,三毛她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在撒哈拉沙漠中渡过她不平凡的一生。只因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她不会别人的看法,义无反顾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流浪在撒哈拉,执着得让我感动。因为热爱,所以什么都不是问题。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们都应该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我从《撒哈拉的故事》中了解了撒哈拉威的美与丑、善与恶、文明与封建,同时也会有一种庆幸,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没有受到对女性的蔑视与不公。或许你会从中从中看到的是有趣的故事与撒哈拉独特的风俗,但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更多的是撒哈拉威人的自虐和冷漠。《撒哈拉的故事》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会思考,会反思,会有一种庆幸。其实封建历史一直存在,需要的是有人试着去改变这一切。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撒哈拉沙漠为背景的故事。该书主要写了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与当地相识朋友的故事。从沙漠中的饭店,到娃娃新娘,再到素人渔夫。可以读出其中的异域风情与大沙漠独有的风土人情。
三毛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语言非常精炼,她能够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并注入自己的情感,让人真实而具体地感受到她的情感,并且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娃娃新娘’这一章中,三毛用‘荒谬’一词来形容自己的震惊,震惊原来撒哈拉威的女人是不知道自己的年龄的。连自己年龄这么基础的事情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知识了。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会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三毛热爱着这片土地。多年前,她无意间翻到一本____的《国家地》杂志,那期书里,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只看了一遍,没办法解释,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这种情怀,一下子就击中了我。
现在很多人逃避生活,____其名追求____。却不知道,一个不懂____的灵魂,在真正的____面前只是不敢正视自己的懦夫。而三毛,在撒哈拉,这个原始贫乏的地方,用力地生活,努力去克服精神和物质上的困难。是她,教会了我面对生活的态度。《撒哈拉的故事》本书文字朴素,语言简单通俗,没有刻意的咬文嚼字。
看她的&39;书,不用去做笔记,穷尽心思去解读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的作用。尽管把心交出来,交给她,__淡阅读完,有笑有泪,过后会有隐隐的痛,每个故事都会潜移默化地打动着认真阅读她文字的人。下面是分每一章概述一下,我的文字贫乏,三毛的描述会非常吸引人。强烈建议忽略接下来的内容,直接去看她的书《沙漠中的饭店》:沙漠中的条件极其艰苦。三毛一向对做家事十分痛恨,但对煮菜却是十分有兴趣。
几只洋葱,几片肉,一炒变出一个菜来,这叫艺术。在沙漠这个家庭她开了一个“__饭店”。为丈夫荷西煮的粉丝鸡汤,被荷西问道,是不是__细面,答不是,是雨,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做____上树的时候,又骗荷西说不是粉丝,是尼龙线……
一直对三毛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洒脱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39;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
三毛曾言:“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我从未从文字中生出那样多的赞叹、羡慕和向往——在我读《撒哈拉的故事》之前。
那是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啊。三毛因一本地杂志的吸引而走进撒哈拉沙漠——那个人迹罕至的,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在那里,三毛和她的大胡子荷西结了婚,用他们的爱将几间普通的房子装点成了沙漠中最美的家。
三毛和荷西之间的爱太过让人赞叹感动:三毛去撒哈拉,荷西也追随而至。他看出三毛去沙漠之意已决,就先在沙漠找了个职位,提前在沙漠等着三毛。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荷西看来却是所当然的。
三毛和荷西结婚后,荷西送她的结婚礼物不是华丽的花束,而是一付骆驼的头骨。三毛却说:“这个东西真是送到我心里去了。“”真豪华,真豪华。”这让我十分惊讶,惊讶过后是无尽的感慨——荷西果真是最懂三毛的人。
《荒山之夜》中写到两人到沙漠里去捡化石,荷西却意外陷入大泥沼,在将近零度的黑夜里,三毛被冻得快要倒下去,但她没有缩在车里,而是她拆下坐垫,拖走备胎,卸下轮胎,将自己长到地的布衣服割成宽布带作绳,终于慢慢将荷西拉上了岸。两人因此险些阴阳两隔,有趣的是历险归来谈起下次还要不要再去捡化石,两人竟异口同声说:“还要!”。
读这本书到现在已一年有余,我的脑海中还时常会出现三毛和荷西躲在石头后面偷看沙哈拉威人洗澡的场面;三毛和荷西为了赚钱捕了很多鱼却一条都卖不出去;三毛和荷西对邻居借东西不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三毛在沙漠中开了家庭“中国饭店”,给荷西做特色中国菜……
起初我很难想象,在这个“太阳像融化的铁浆一样洒下来”的空漠中,三毛是怎样让自己每天都活得自自在、无拘无束且保持着刚来时的那份热情。现在回忆起来,或许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有荷西的陪伴吧。
有人说,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有着一种沙漠的味道。炽热悲壮,平淡中带着不平凡。三毛说:“云淡风轻,细水长流,何止君子之交。爱情不也是如此,才叫落花流水,天上人间?”三毛将自己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的种种经历融于笔墨写于纸上,描写出最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爱,是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一份子,它包含了与子偕老的爱情、挽断衫袖留不止的亲情、天涯若比邻的友情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爱,《尔雅》释曰:“惠也。”被引申为用心去接受、感受,不付出真心的爱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三毛和荷西之间,是结发恩爱两不疑的夫妻之爱。荷西潜水意外溺亡后,三毛哭尽了泪水,十二年的时光,他们彼此都过完了世间所有快乐的日子。我一直记得三毛在荷西逝去之后写的那些话:“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来忍受这一分又一分钟的长夜,那我是万万不肯的。幸好这些都没有轮到他,要是他像我这样的活下去,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他。”
易卜生曾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掌舵者。”斯言不谬。如果人人都怀一份传承爱的赤诚,让小爱的雨露汇成大爱的汪洋,相信中国这艘巨轮将会更为自信地驶向远方,世界也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愿无岁月可回头,且以深情共余生。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Eh,谢谢你的故事。
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她是中国80年代著名作家之一,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先生也曾公开推崇三毛的文学作品。三毛的作品通俗易懂,文字深入人心,她以其明朗的写作风格风靡一时,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突出的一位女作家。 三毛一生坎坷波折。她少年时叛逆不拘泥于世俗,曾一度退学,在母亲的教导下熟读了中国古代诸多文学著作,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25岁漫游欧洲、巴黎、慕尼黑等地。 1974 七月,与荷西在沙漠小镇阿雍结婚,生活稳定下来并开始大量的文学创作。1979年,荷西意外去世,给三毛造成了极大的心灵创伤。后游历了中南美洲。1991年因病去世,年仅49岁。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与荷西结婚初期进行创作的作品,作品风格明朗欢快,她以生活为创作源泉,内容平实不浮夸,且耐人寻味,让人不得不佩服三毛的写作功底之深厚,虽是单调艰苦的生活环境,在三毛笔下栩栩如生,趣味横生,不得让人产生向往之情。 因为本书是三毛前期的作品,风格与《雨季不再来》、《万水千山走遍》等后期作品截然不同。因为丈夫的去世,三毛受到巨大的伤害,对万事冷漠淡然。读后期作品时,书中撕心裂肺之声不断,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只能阅读着她的痛楚,却无法体会了解三毛内心与世界的决裂。三毛亦是孤独的,她清高自傲,唯有荷西能读懂她的世界,可上天却硬生生的抢走了荷西,这对她是何其残忍!
《撒哈拉沙漠》18篇独立文章组成。《结婚记》描写的是她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时的趣事。于他们分属异国,结婚手续相当繁琐,在漫长的三个月的等待后,他们在法院众人的祝福下简单成婚。沙漠条件相当疾苦,他们的新婚礼物就是一个奶油大蛋糕,三毛为此还惊喜不已。我们不禁要佩服三毛的勇气,对物质生活无欲无求,只愿按着自己的愿望自生活。我不禁反思,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如何能保持一份对生活平静的心态呢?所有的道我们明了,但却很难做到那份淡然,也许只有在岁月的历练下,我们才会慢慢明白生活给予我们的超然于物质的意义。
《娃娃新娘》是一篇描述沙漠婚礼的、具有对野蛮文化强烈控诉的文章。姑卡是警官汗地的女儿,刚满十岁却是已经快结婚的人了。婚礼共举行六天六夜,虽然是重视的,但因为他们无知落后,家里仍旧是肮脏混乱的,姑卡也没有洗澡(撒哈拉威人基本都是几年不洗澡的),装扮了一身的假珠宝。迎亲开始了,新郎和一群年轻朋友冲进房间,上去抓住姑卡的手臂往外拖,姑卡拼命的挣扎哭泣,却没有帮助她。当然这只是习俗,反抗越厉害的女人才是好女人。婚礼的高潮就是洞房了,房间里不断传出姑卡的哭叫声,直到新郎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出来时,大家就开始欢呼起来,在他们看来,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看得出来,这儿的习俗落后野蛮,却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去改变它,想来这是件多么悲凉的事情啊!
一位有着异乡情结的台湾女子。那时以为很特别的女子!
撒哈拉沙漠吸引着她的灵魂。在她第一眼看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她就深深的爱上了这里。那儿的故事,多么传奇!
我想,对于三毛来说,她对这里的感情绝不低于她的故乡。因为这里孕育着她的说有,她的爱情、她的家庭、她的经历。那呈载着她和他爱人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在撒哈拉沙漠的那段日子,被藏在他记忆的最深处,在荷西永远的离开她后,那也许也是一处不愿被触及的痛吧!
她那么引人注目的经历。所有发生在撒哈拉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勾引着无数读者的向往。很多人追求她那种生活。但很多人都没有勇气去过那种生活。她那种敢想敢干能够把自己的行动付诸于行动中的性格也正是许多人喜欢她的原因。
我想,在我的内心最深处,住着一个像三毛一样的小精灵。从小就使我对异国有着独特的情怀,我想,若干年之后,我是否也会如三毛一样拥有一个如荷西爱她般的异域丈夫,我是否也会和他一起浪迹天涯。一本好书,是能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内心的共鸣。只是也是读者精神上的认可。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能够鼓起勇气去过一段很苦但很美德故事,哪怕很短暂!那将会是一段多么激励的经历啊!
喜欢三毛跟荷西的爱情,喜欢三毛的机智幽默,什么都懂一点的样子真的很可爱。
在《荒山之夜》中,荷西深陷泥潭,没有人帮助,反而惹来强盗……愚钝、迂腐、迷信、荒漠将撒哈拉的荒凉推向极点,三毛在那无边的荒凉面前,如同一粒沙般脆弱而渺小。然后在这紧急的时刻,三毛和荷西仍然挂念着对方的安全。荷西让三毛自己开车回去,而脱险后的三毛看着冻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顶将车子摇起,干着天下女人不敢的事——拆掉轮胎,撕开自己的裙子,把碎片系成绳子,硬把濒临死亡的荷西救了出来,奏响了一曲感人的“生死恋歌”。
她还很会做饭,会做各种各样的菜,她还会给当地女人治病。
知道了娃娃新娘,知道了在世界的另一端有着那么现实的残忍。十岁的小姑娘被迫嫁给一个陌不相识的男人。跑不掉。想想真的很残忍,她求三毛给她吃避孕药。现实总是残忍。不曾放过任何人。在sl上看到一个小姑娘,没钱付学费,饭卡被停了,跟学校请求延迟时间。
看了三毛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那样的沙漠,她reat一个最美的沙漠之家。一切靠废品回收。那时候天黑,没看电视。而是写写字,思考思考。觉得那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不因任何人而改变。
一直以来,我都对这个在撒哈拉大沙漠走出来的奇女子情有独钟。阅读她的文章,总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了解她的经历,让我对人生的意义豁然开朗。这个奇女子,就是《撒哈拉的故事》的作者,三毛。
三毛是个热爱自、热衷于幻想,并且不愿与任何繁复妥协的人。当三毛在《国家地杂志》上看到撒哈拉大沙漠时,她蓦然感受到了那份属于前世的乡愁。从此,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去那片荒凉的土地,不惧黄沙漫天、风声四起,不为做个女探险家,只为了圆一个心愿:“那里有属于我前世回忆的乡愁”。
于是,三毛来到了撒哈拉,来到了这个叫做阿雍的小镇,住进了一个小而破的房子里,《撒哈拉的故事》此展开。尽管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有的只是漫漫黄沙和骄阳的炙烤,但三毛和荷西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开始自己动手装修房子,为了省钱,甚至用装棺材的木板箱子来做家具。很快,他们就将自己的家装饰成了撒哈拉最美的房子,一个美丽圣洁的殿堂。于是,他们结婚了,最能知晓三毛心意的荷西,送她了一副骆驼头骨!这对富有生活情趣的夫妇,带着一双慧眼,探寻着撒哈拉的故事,正如同三毛所说:“这一次直渡撒哈拉,我们双双坠入它的情网,再也离不开这片没有花朵的荒原了”。
三毛的文章,永远都像是在用一种很温暖的口气,向我们娓娓道来她在撒哈拉的经历以及感受,没有华美的辞藻,却有富有征服力的语言,字字珠玑,打动人心。“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征服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多么富有哲的语言啊,但细细品味,又是多么符合我们的心啊:那么多人总是会感到自卑,究其原因是觉得自己不被认可;可假如被许多人虚伪地称赞后,即使你做的并不完美,却也会在别人的言语下滋生傲慢情绪;“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这话使书外的我感同身受,生命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又何必惶惶终日,或是平平淡淡度过这一生,我们都应明白一个道:既来之,则安之。
三毛征服我的,不仅是她那孤独自闭的少年时代、多灾多难的情感历程,也不仅是《撒哈拉的故事》中所提到的那些极富传奇色彩的流浪故事,还有她那些自然天成的真性文字,以及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正如同她自己所言,她是灵魂骑在纸背上,红尘不悔追梦人。
正是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才造就了她妙笔生花传天涯的极致人生。
而这份绽放在沙漠中的美丽,还在每个读者心中延续……
《撒哈拉的故事》也仅是我极度书荒的情况下翻起,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翻过一大半,囫囵吞下,总得吐出些什么,若不然会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初读时,发现作者是三毛,我不得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三毛流浪记》。哪知此三毛与彼三毛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只是张乐平笔下虚构出的人物反映旧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三毛原名陈懋平,原籍浙江,生于重庆,后随父母迁台湾。翻看了三毛的人生履历,我猜测是爱情催化出三毛这样的奇女子。初恋失败的她远赴他乡留学,后漫游欧洲等地。而第二次的爱情却极度悲伤,未婚夫在结婚前夕心脏病突发猝死,而这才有了她进入撒哈拉重启人生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也就这样开始了。
撒哈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自然条件极度残酷恶劣。我也曾想过那一天能去一去黄沙漫天的沙漠,去体味那份枯寂延续千百年的生命。
看《撒哈拉的故事》不得不提的人,荷西,这个将陪伴三毛走完后半生的外国人。我想每个女孩都希望有这么一个荷西陪伴自己。当他得知她将要去撒哈拉时,只是默默地收拾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她单独去沙漠时好照顾她。
文章以《沙漠中的饭店》开篇,吃饭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片面,她生动而幽默的呈现给了我们,让我忘却此刻的她身在撒哈拉沙漠里,而我不得想到其余时间她是如何度过的呢?在这个枯寂的沙漠里,生为一个异乡他客,与周围格格不入。我想她可能是一个极静的女子,能忍受那份孤寂。
终于,我合上了这本书,走出了三毛的内心,却深陷于她真挚的性情无法自拔。她叫三毛,也是我的女神。
我向来讨厌这种燥热的沙漠,就算在我们北方,酷暑与下火般的酷热也会让我痛不欲生。而三毛不同,她热爱沙漠,热爱撒哈拉,仿佛在那里看到了自己前世的灵魂。与其说她的灵魂奔放,不如说她向往着自。她也说,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撒哈拉,她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而对于我,一个未成年的小屁孩,我叛逆并且忠于自嘲,所以我说,我同样向往三毛一样的生活,也可能是看完每一段光辉事迹后常有的英雄情节。俗一点说,我觉得那样很酷。
那的确很酷。我在三毛那种不屑于生活又热爱生活的矛盾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一定是在高标自己的影子。但我爱上三毛,爱上了她真挚的情感这一点,绝无虚假。
对于爱情,我往往不屑讨论,我觉得我无法解什么是真爱。但在三毛与她先生荷西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生活在樱花树林中(樱花是我的最爱,在我心中它向往着纯美),自在,温馨,悠闲。在撒哈拉的生活中,爱情的力量撑起了半边天。在故事中,生活的点滴真的变得愉悦人心,物质、利益、种族、年龄之外的爱情是那样纯真,动人。读〝沙漠中的饭店〞,以接地气的生活琐事令我分外安逸,眼前一亮。“吃雨吧,牛排才不是我的菜。”荷西说道。
我同样赞赏三毛的吐槽功力与对世俗的冷嘲热讽,解气而舒心。生活在落后的沙漠地区,当地思想落后是必然的,那里的风俗文化与撒哈拉威的生活都显得与她本人格格不入。但既然选择了这里,她就做好了融入的准备。既然思想上无法苟同,那么起码让我吐槽两句吧!但还好,三毛有荷西相伴。
说到荷西,这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少年,同样遇到了这样的三毛,奇妙的是,两人没有擦出什么火花,反而熄灭了彼此的火花。在婚姻面前,崇尚自的三毛表示一开始是拒绝的,订婚到婚礼,个人都是一种〝我在哪我是谁〞的状态。这也体现出三毛文字的真实,不容一丝虚假。
我爱上三毛,还因她的善良。依着自己博览群书与些许小聪明,她成为〝非洲巫医〞,救人于危难水火之中,各种中医西医自创疗法一应俱全,引人发笑,也令人赞叹。我们身边这样热心的人有几个,那些所谓的循规蹈矩最后都成了前进一步的阻拦。我多希望自己可以像三毛一样有这种不顾一切的勇气,后果什么的都见鬼去吧!
撒哈拉的故事,讲的是三毛的人生故事,或许也是三毛希望向读者呈现的一种她向往的生活。她的一生并没有一直在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也仅仅是几年的片段,但这也成为三毛心中最珍贵的片段。可能这些记忆,会在她永久的梦里不断上演。
不记得在哪一年以前,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美国的《国家地杂志》,那期书里,它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t;因为偶然看到美国国家地杂志的介绍,三毛就来到了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在这片凄艳苍凉的大沙漠里,三毛几乎不能自己,她逐渐爱上了沙漠的狂暴与沉静,爱上了沙漠的温柔星空。
我是躺在宿舍温暖的床上看这本书的,就在一个小时前我还想着要去秦岭爬爬山看看雪,可一想到天寒路远,孤独苦行,就却步了。而三毛常说要去沙漠走一趟,就真的安排好时间,谁也没有告别,就关上了她一度熟悉的生活方式,向未知的大漠奔去。我不能分清此时我的心情是羡慕还是嫉妒,多少人有说走就走的洒脱,又有多少人在前后顾怕。大家都说,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我也许不是想成为三毛那样的人,想过那样的生活,但我希望自己不再只是向往。
三毛曾说,如果自己选择了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对三毛自杀的解,我是矛盾的。撒哈拉的故事里,荷西与三毛住在他们搭建的小城堡里过着属于他们的童话生活,为了三毛来到沙漠受苦的荷西,焦虑紧张地拉着三毛去结婚的荷西,了解三毛的喜好会送让三毛满意的结婚礼物的荷西,满足三毛的好奇心带着三毛一起冒险的荷西“他知道我是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我不会改变计划的。在这个人为了爱情去沙漠受苦时,我心里已经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那个人,就是我现在的丈夫荷西。”荷西的骤然离世,不仅仅是把三毛的爱带走了,更是打碎了三毛搭建起的童话世界吧,若是如此想,三毛的自杀是可以解的。但是,在撒哈拉的故事里,三毛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又让人对她自杀表示不敢相信。三毛的母亲曾在给三毛的信中写道,每次接你来信,好像每天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物质上的匮乏,气候的骤变,并没有影响你的情绪。沙漠的艰苦生活没有去过的我们是不能体会的,还有芳邻们无止的要求,无法共通的风俗习惯,可怕的诅咒等等都不能消减三毛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样生活的热情。三毛把这个僻远荒凉简陋的小屋,布置成他们的王国;把自己变成快乐的女主妇,经常用起着可爱的中餐款待荷西和他的同事;还把教邻居的女孩子们识字,用简单的医疗知识治病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把在沙漠上淘的化石雕像当成宝贝如此热爱生活的女子,怎么会放弃生活呢?
《撒哈拉的故事》里的异域风情也许令人向往,但在娃娃新娘里三毛描写的撒哈拉威人的结婚礼仪却叫人胆寒,但是三毛的态度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就要尊重那个地方的文化,也许这样的文化野蛮粗暴不通人性,但是我们不应该去干预。这也是众多旅行者应当学习的吧。
《撒哈拉的故事》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也有很多让我们思考的地方,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这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更多是风沙,还有人的无知和愚昧。
快餐时代,谁会拥有像陶渊明那般追求自然的平常心,谁会有像苏轼一样拥有豁达乐观之心态,谁有会像叶芝一样渴望平凡朴素的爱情。三毛,正是如此。她踏上了那片撒哈拉沙漠,与荷西一同,带领我们感受异域风情,欣赏大漠风光,聆听大漠之声。在三毛笔下,体验了肮脏恶劣的生活环境,结识撒哈拉威人,记下平常一点一滴的小事,绘成多姿多彩的三毛撒哈拉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喃喃着,要自,要追求梦想,却找各种借口,从未付诸现实。而三毛,她是那般浪荡不羁的女子,仅因自己儿时的梦,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来到撒哈拉;她又是如此浪漫的女子,为寻找前世回忆的乡愁,踏上那向往已久的神秘大漠。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有无的婚姻。“娃娃新娘”这一章,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等到阿布弟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间时,他的朋友们开始呼叫起来,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处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姑卡出嫁,被夺去贞操,年仅十岁!但在婚后,姑卡却装扮成熟,挂着那句诙谐的:“你伤害了我的骄傲。”或许,这就是撒哈拉女人卑微的命吧。在当地人看来,这只是正常的婚俗,而在三毛和我们眼中这种结婚仪式,就是摧毁女人的身心。虽然有文化差异,但我们无权干涉他国宗教信仰。那场面虽未有亲眼所见,却有如身临其境般的记忆深刻。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有以爱之名的谎言。沙仑衷情于一女子沙伊达,他献给沙伊达聘金三十万,沙伊达却未守信来撒哈拉成亲,而是展开又一场骗局。陷于爱河的沙仑虽然知道自己被骗,仍带钱走往寻“妻”之路,一条不知是喜是悲的路。的确,诺言和誓言都是有口无心的,连感情都可以作为利益的武器,可悲。但三毛却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其幸福的。”
荷西追了三毛六年,当荷西知道三毛一定要去撒哈拉后,不声不响地提前做好准备,卷起行李就走,先她去了非洲,等着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而三毛这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当知道有一个男子愿为她去沙漠受苦时,这个倔强的女子已经决定要跟这个男子到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在撒哈拉沙漠展开了一场“闪婚”,那般快速、仓促及朴素,充分看出两人朴实的行事风格。这让我想起了贾宝玉,贾宝玉腹有诗书之气,向往远离名利的娴雅生活,而薛宝钗却恰恰相反,她要求他考取功名,为名利去追逐,这就导致了他们貌合神离的夫妻生活,贾宝玉去寻找自己的知己林黛玉,而薛宝钗也就注定了长路漫漫,只能与孤灯相伴。这让我又想起了祥子与虎妞的爱情故事,两个志不同的人在一起很痛苦。我想,真正的爱情,除了生活中的相同,精神上也要达成共识吧,就像三毛和荷西一样。
“生命的滋味,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去尝一下啊。”或许只有她,能把寂寞的沙漠,活成诗和远方。爱情,不是只有白头偕老才会让人羡慕,而是你与我从懵懂相爱到惺惺相惜,从两条平行线到两条相交线,从道不同不相为谋到爱屋及乌,从你是我生命最重要的人到我的心里只有你。
我喜欢《撒哈拉的故事》带给我的生活的感觉,像是清晨树林上空丁达尔效应的阳光,也想下午温暖和煦照在放学儿童脸上的阳光,像傍晚夕阳晕染片天空的残阳,也像沙漠如日中天的大火炉,什么样的感觉,都别有一番滋味。
“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
很早以前读到这个句子时,便被包含其中的深情深深震撼。该是怎样的女子才写得出这样绝美独特的句子?直到翻开了这本《撒哈拉的故事》答案才渐渐清晰起来。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读她的第一本书,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平实的描述,却有一种让人心安的作用,书中描述的撒哈拉沙漠上的异域风情与三毛夫妇在沙漠上情趣十足的生活让人神往,如此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普罗大众心中都有却未有勇气去追寻的梦,去追寻的自,那样的文字,让人百读不厌,难以释卷。
在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有两处情节。
在那个荒山之夜,荷西陷入了泥潭。三毛又急又怕,费尽心思想要把荷西拉上来。她看到了人,想要去求助,却反而引来了强盗。那一晚,她在荒凉的沙漠面前,显得多么的无助,如一颗沙粒般脆弱而渺小。然而三毛是聪明的,她没有放弃,她把车子的轮胎卸下,扔给了荷西,让他紧紧地抓住。然后将自己身上的长裙撕成一条条布,系紧打好结,靠着这细细的布条和自己全部的力量,终于把荷西拉上了岸。当荷西恢复知觉,他们紧紧相拥时,我能感受到那是爱的力量。是爱支撑着她,让她有了不可思议的力量。
全书中最让我揪心的是《哑奴》那一章。当地的财主们肆意的虐待压榨奴隶们,利用他们来为自己挣钱。一次偶然,三毛认识了一个哑奴,他没有名字,也不会说话,但他又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三毛给了他钱和许多吃的东西,哑奴非常感激。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报,他会偷偷地把新鲜的蔬菜放在三毛家门口,他会帮三毛补漏了洞屋子……他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对三毛的感激。但三毛却很内疚,因为她只能给哑奴物质上的帮助,却不能改变他的生活和命运。临走的时候,三毛把一条彩色的地毯送给了哑奴,哑奴拼尽了全身力气,挣脱了枷锁,把彩色地毯给了妻子和孩子们,他们泪流满面,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或许每个人都向往过流浪,可是那不过是年少轻狂时不食人间烟火的想法,因为要面对生存的困境,总会发现流浪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然后呢?失望?厌世?颓废?这些三毛都没有,撒哈拉并不是她想象的撒哈拉,可是她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它的爱,将她的青春献给它,无怨无悔。从没有从她的文字中看到一点埋怨的痕迹,她镇静地、勇敢地、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忘记了恶劣的环境,而被那广袤的自然,美好的沙漠风光深深的吸引。对自的追求是任何事物都无法磨灭的。
她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去爱,即使爱把我毁了,我宁可拥抱一个血肉模糊的人生,也不要白开水一样的空杯。”是这句话让我懂得了人生应有的价值。不甘于平庸,宁可做为飞翔而累死的大鹏,也不要做安稳舒服的燕雀;不甘于原本拥有的,去争取,去奋斗,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更要做一个勇敢执着的追梦人!要勇敢地追求自,不要让外界的纷纷扰扰来阻碍我们追寻自的步伐。
是的,在三毛眼里自是无价的,但于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便有“自”二字。正如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非的诗歌中所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故,二者皆可抛”不知鼓舞了多少人勇敢地去追寻自。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虽说不必忧虑战争对我们自的危险,但是真正的自并不是说不被压迫就行了,我们所追求的是心灵、人格、梦想的自,不受束于其他人的思维、行为,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向所谓的权威说不,遵循自己心中的解;需要敢于创新,勇于创造。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在身体、思维、行为、精神上的自。
《撒哈拉的故事》十二篇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的所见所闻。
这本书文字朴素,没有刻意的咬文嚼字。看这本书,不用去做笔记,穷尽心思去解读每一句话。尽管把心交出来,平淡阅读完,有笑有泪。每个故事都会潜移默化地打动着认真阅读她文字的人。
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三毛活的洒脱不羁,追寻着自单纯。当她无意间翻地杂志,看到撒哈拉沙漠的介绍时,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土地。于是一个真正的自的灵魂便去到了那里,去到了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那个漫天黄沙,草木难以生长的地方,三毛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在那里,她凭借着带去的药品和医书,医治生病的沙漠人,成为大家万分信赖的神医。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三毛在沙漠里,在那群撒哈拉为人里,考取全世界通用驾证,可谓精彩纷呈,引得高栏上的在押犯人也喝彩不断。为了结婚,荷西陪着三毛花几个月不厌其烦地弄齐相关材料,并在撒哈拉为人的热情与友好中成婚。在沙漠的枯燥中,三毛在枯燥的沙漠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然而沙漠毕竟是残酷的。为了收藏三毛喜爱的一种石头,荷西与她驾车前往化石地,途中不幸陷入沼泽。在夜的漫长与凄冷中,在面对恶人的欺凌时,在生与死的考验下,三毛表露了她的勇敢、不屈与智慧,用自己悍不畏死的勇气与机智的头脑甩脱了恶人,救出了丈夫荷西。
在撒哈拉,这个独立,勇敢,自信,自的女性给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哲学。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随风而起,随风而落,而沙漠,则收容了他们,也收容了三毛那一颗,云游四方的,自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