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的读书心得
心得可以被称作是人们学习事物的一个自我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处类事情的一套独特方法。白夜行的读书心得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白夜行的读书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记得在某处看过一个关于“日本文学有什么特点?”的回答,说“当你拿起一本日本的小说的时候,你不知道读完这本小说后的自己的价值观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作家们肆意描写着性,谋杀,以及病态的心。而这些真实存在的,我们故意说服自己去忽视的细节,往往在一衣带水的文字里得到赤裸裸的暴露。日本作家们像是催眠师一样,用他们的语言更改着我们对生活的认知与解。世界在我们的眼中呈现了另外的一副模样,它不光是美好的,它还掺杂着血淋淋的罪恶。这是世界的补全,也是人性的补全。”
东野圭吾的作品也是如此,就像一对窥视人心的眼睛,无论是《白夜行》或是《放学后》,读后都让人觉得压抑。而《白夜行》之所以比《放学后》等拥有更多读者,我认为要归功于作者对情节拿捏的到位和对更深层次善恶的探索。
关于后者,作者似乎故意让我无法去指责书中任何一个角色,无论是杀人亮司,或是躲在亮处的雪穗,还是“河那边”心灵扭曲的大人。他们都是泥沼中的可怜人,不断抓住岸上人的脚,死抓不放。
书中,善与恶交织着出现在人物身上,呈现给读者的是‐‐“矛盾”。给亮司买德国制的剪刀的爸爸猥亵了三年级的雪穗,内心痛苦以致麻木的雪穗妈妈默许女儿“接客”,最大的矛盾应是男主,他有温情,亦有残酷,他可恨,但也可怜,可以说他的内心很纯净,只有雪穗这一个太阳,
如此矛盾,却显露了一个事实‐‐他们的恶多数来源于环境。回到最初,亮司只不过是一个爱剪纸和无线电的小男孩,雪穗亦是。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亮司离开家对他妈妈说“这里的人都疯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吗?也许有些人会断然否定,但我是承认的。那些身处逆境却不为之所影响的人,他们的高尚的信仰的出现说不定也是环境所逼,也就是他们之所以“不受影响”,其实是潜移默化受了环境的反击。
纵观全文,作者对社会大环境的反映实数不少,男女主童年家庭的畸形、年轻的男主用身体赚钱、后来超级玛丽游戏的出现等等,多的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与社会发展的足迹。至于作者是否趋向于将恶之果安在当时病态环境的头上,我无从得知。但我知道,作者确实写出了那部分生命中没有太阳的人的生活,这确实“是世界的补全,也是人性的补全”
当拿起这本书时,你可以看其中不同寻常的爱情,也可以关注悬疑犯罪的部分,当然还可以有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你可以惊叹这本书在视角上的灵活切换与时间上的跨度之大,还可以惊呼书中血淋淋的罪行,可以恨书中所有的罪人,也可以悲天悯人。
总之这是一本无法让人拒绝的书,我想它一定会让你在40度的夏天背脊发凉。果然夏天还是更配冷冰冰的东野圭吾版空调啊。
有些人的作品读来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那里你会感到阅读的欢愉,好像冰的融化,花的盛开,会感受到爱与美,希望,比如那些精致淡雅的散文,周作人,冰心,梁实秋,余秋雨,席慕容与张晓风。我想大多数作家都是如此吧。然而,另外一些人的作品就是截然不同的,鲁迅的犀利黑暗痛苦,李承鹏,王小波,杜甫屈原,虽然冷峻,呕心沥血,也自有其伟大与令人敬佩之处。这次是我第一次接触东野圭吾的作品。
早年虽然也看过罗生门和第五十一条龙,对日本作家这种幽暗的风格有所接触,但我也知道,这样阴冷的风格不会是我所喜欢的,包括源氏物语那种的风格。诸如红楼梦,它前半部分还是洋溢着青春,爱与关怀,即使全篇也从未失去过对那种美好的赞颂。
但是白夜行,这本书给我带给我的是全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也是因为一篇评论《黑夜之长,岂知白昼之光》,去看了全书。
全书的基调阴森灰暗,间或会闪现一抹亮色,但随后更大更重的阴霾便压上来,给我造成极大的心负担与对人性的思考。
但是仍然不得不说东野是大师,它写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无情。写出了低层市民阶层的生存状态(虽然不是重点),它也写出了两个孩童到成人最悲剧的生存状态,当然也有周围一干人的生存状态,这样的状态离到达和谐社会很远很远,也有着远非柯南这样的动画片能够反应出的社会真实。
可能因为习惯,喜欢在安静中写作思考,我还是不能在嘈杂中写作。
东野圭吾的作品白夜行,人生如在白夜中行走,唐泽雪穗和桐原亮司,虽然一个在阳光上,一个在黑夜里,却感觉都在白夜中行走,生命黑暗没有阳光,只有自己制作的人造光。
日本真的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民族。能够这样真实地反映真实,可能是在讥刺社会,但是书中又何尝不是包含着一种对正义平等的弘扬与追求。
我很庆幸我是先看了书再去看的电影。我们语文老师让我们只要记住两句话,庄子的“夏虫不可以喻冰矣”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 九”。
我想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一种夏虫吧,蝉过了夏天就死了,当然无法解寒冰是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看似安逸幸福的生活里又怎么会知道那样一种黑暗的社会现实。象牙塔里的我们要过多久才能成熟与成长,粉饰太平的思想空间里又何处能诞生自的火花。
可是雪穗与亮司却被迫用一个童年,用一个瞬间去长大,去成熟,这是一个悲哀。我感动的还有东野圭吾写的爱情,以前从未看过能够如此不着一字,未有一次直接描写两名主角相知相识与相处,连绝别都显的那么无情,然而这却是一段最深刻与感人的感情,一段持续20多年,一段相互牺牲,保护慰藉的爱情,一段都将对方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与骨髓的爱情,原来童年时的竹马青梅的纯真美好,青春年华的美好,在这段爱情看来都只是不可触碰的水晶,支离破碎的倒影。
原来,还有这样一种爱。毁灭性的爱与悲哀,这让我想到了张爱玲与鲁迅,然而张爱玲的冷峻灰色却从来写的不是爱情,只是人士炎凉与沧桑,人性悲哀。从这一点上,我认为东野高明,这不啻于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犹如梁祝苦命的生死相依,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有神父与信童为他们送信,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四九与银杏帮他们传情,张生莺莺还有红娘,宝黛还有紫鹃晴雯,还有那么一些人去解,去同情帮助他们和他们不为世俗所容的爱情,然而雪穗与亮司呢,就像两个连载一起的与世人的绝缘体,周围的人与父母同学,似乎都是仇敌,这是一对被孤立的人,处在一个缺少爱的环境的两人。悲剧的开始或许只是偶然,但悲剧的持续总是有着令人深思的社会根源。
爱在他们这里是自私的,亮司和雪穗为了爱情,为了生存,杀害了一个又一个人,罪恶一旦开始,不再源头上制止,便会像病菌疫情一样蔓延,他们被人伤害,过早承担了无法想象的痛苦,这样的经历使他们具有攻击性,进而报复那些敌人,可是并不止于是,他们还伤害了那些无关的,善良的生命。
听美国舞蹈家邓肯说过,一个孩子在他童年的时候认识到了什么是美,他以后就会用一生去追寻美。那是童年的一片花海,那是真善美。而白夜行就是这句话的反面证明,看完之后,谁又能不为之感叹惋惜呢?
喜欢买书,尤其年之后几乎完全采用了网上购书模式,不仅因为方便、实惠,更因为可以大量浏览挑选的感觉。
正是这种习惯,在购书网站熟悉了一个作家,名叫“东野圭吾”,日本人。因为其大量的推侦探小说,在该类目,总位于畅销榜,并且因为高产,几乎占据了榜单的大半壁江山。
侦探推类小说一直是我的最爱之一,但在很长时间内,我却从未订购过这位号称大师的作品,许是因为心一直存在一种未必合的观点:“高产作家往往难以创作出真正的精品。”
不过,直到今年7月,终于还是没忍住好奇,有了尝试的冲动。第一次选择,挑选了东野圭吾公认的巅峰之作——《白夜行》,从书名来看,一部完全不知所以然但却名气甚大的作品。
结果,两天时间读完。
实事求是讲,尚没有一口气读完的酣畅淋漓感,但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是故事结构及讲述方式,给人一种厚重、精妙感。
故事从头到尾,横跨将近二十年。两主人公11岁登场,直至30岁落幕。期间童年、少年、青年各个阶段充满诡异、辛酸和矛盾,却唯独缺少浪漫、温情和善良。这是篇作品的基调,也是令人直至最后为之动容的所在。
人物出场频繁,但却相对突兀;故事情节顺序描述,但却并不连贯。初看,有如一个个碎片,杂乱无章,其实却内在逻辑严谨。
其以人物和情节的点滴呼应勾串而起,而勾串手法则是遍布通篇的伏笔,犹如散落但却依然串着的珍珠一般,保持着核心线索的若隐若现,令读者既不彻底迷失,又不至缺乏悬念。对于分寸感的拿捏,不失为大师水平。
其次故事注重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带入,而这往往是大师与业余的最大差别。
大师级作品,哪怕是鬼故事都一定存在大量有血有肉的价值集合,以便于各种的预设的离奇、荒诞又都能合情合,发人深省,该部作品正是这样。
依本人看,本书所谓的案件悬念,并不特别出彩,比较出彩的反倒是对人性的推。
从头至尾最引人悬念的,不是情节而是人物。为什么男孩、女孩,会有那么诡异的童年,那么冷漠的少年,乃至极具城府的成年?
这种无法遏止的种种猜测和质疑,就像毒瘾一样,引人入胜的同时,也越发渲染出主人公的神秘、纠结以及深深压抑的痛苦。这种痛苦伴随着情节展开,也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展开,同时痛苦自身也在成长。从起初单纯的恐惧、愤怒乃至报复感,逐渐生长出枝枝蔓蔓的复杂性格、心态和气质,并此渗透入成长的经历和记忆,进而扭曲了自己、伤害了别人。
两个案子中,分别失去亲人的孩子,均坚强的生存和成长起来,他们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个风光迷人,一个晦涩阴沉。但十数年来每每出现的离奇、诡异,却又让你总能时不时感觉到二人之间似是而非的一种关联,可这种感觉却又无法真实捕捉,直到最后真相大白的一刻。
然而,那一刻又真的真相大白了吗?二人的交集被证实了,可是过程到底又是怎样?无限联想留给了读者,无限回味也留给了读者,好作品的典型特征。
20年前男孩为了解救女孩,行凶杀人,对象就是自己的父亲,那年他才11岁。此后,男孩、女孩实际成为彼此最为默契和信任的亲人,她们相依为命,她们相互成就,她们相互奉献,她们相互保护。
一个通过美色套取商业机密,一个通过机密实现地下创富,并兼用暴力手段为对方扫清障碍。
男孩子的爱是真挚,深沉的,从最初11岁就敢冒谋杀罪名保护女孩,至十数年来甘作一个影子悄悄守护在女孩身边,乃至最终30岁甘为保护女孩(不被抓住犯罪证据)奉献自己的生命,无不体现得深刻,体现得壮烈。
女孩子我无法断定是否存在一样的爱情,但至少她是心存最彻底的感激和信赖感的,就像女孩子所说,他的人生从来都是行进在没有阳光的夜色当中,男孩是她在黑暗中,内心中唯一的太阳,“白夜行”之意,至此明朗。
一段无法拿在太阳下晾晒的爱情,是扭曲的,它注定了悲剧式收场;但也注定感人肺腑,因为它克服了足够辛酸的苦与痛。
那么追根溯源,这一切又是如何产生,扭曲的根源又在哪里?
这一切还要追溯到20年前。一双双罪恶之手伸向一个只有10岁的小姑娘,更令人不可思议的竟是其生母主导,而母亲那种为了家庭的迫不得已感,令小姑娘无论从能力还是道义上都失去了反抗机会,这种童年的扭曲经历,给出了成年后扭曲人格的最佳注解。
也许正是这种沁入内心深处的冷漠,使得她最终连暗夜最后一颗蜡烛的熄灭也可以表现得淡定、漠视。
最后,面对男主人公从高楼的一跃而下,她的漠然转身,虽然或许保全了自己,却也就此浇灭了灵魂的最后一丝余温。
白夜行,即在明亮的夜色中行走看起来似乎是个矛盾的标题
在这之前,我看过了京极夏彦的《络新妇之》,应该说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通过一层层描述(各配角视角),错综复杂的关系(诸多事件),勾画出主人公(作为反派)的庞大内幕
白夜行的主角有两人:男主桐原亮司和女主唐泽雪穗一个在明,一个在暗
从二十年前的大阪杀人案开始,他们就一直是一种共生的状态亮司帮雪穗除掉学校的障碍,雪穗则为亮司偷取软件程序作为维生买卖这一切的过程都没有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来完成,但是诸多的角色角度观看后,却可以让人对这个推结论深信不疑
先来说雪穗吧这个女子也许真正当得上妖狐这个称呼贯彻全文的是对她容貌的赞美,以及几乎没有对她不动心的男性,文中多次提到,她充满了夺人的光彩但是这样的她一路走来却给周围的人都带来了“不幸”是诅咒?不,其实这些不幸,都是她主动造成的,为了自己的前程未来,她从一开始就对母亲见死不救,对同学施以诡计,对养母安乐死,对丈夫隐瞒偷窃
我一直很好奇她到底是为了什么的,文里并没有给出太好的答案但是我似乎在《络新妇之》——另一本小说——看到了原因《络新妇之》的织作茜说“为了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这个同样适用于雪穗从她被母亲把自己的身体卖给恋童癖开始,她就失去了人生的太阳,堕入黑暗在黑夜中的挣扎,无需像阳光底下一样规矩所以她可以攻于心计,也可以戴上假面
但是只要是人的话,还是会向往阳光吧,这一点,从她对一成隐约的爱意就可以感受到:一成也许对雪穗来说是特别的,从来都是焦点的她,被忽略冷落反而是身边朴素的女伴获得了一成的青睐比起假面的华美,这个男人更喜欢纯洁朴实,而这恰好是雪穗没有的东西于是对雪穗来说,这个男人也许可以让她揭下面具,去真实地爱,真实地拥有太阳,拥有白天
可是最后,事情没有往这个方面发展雪穗的阴暗面让一成退避三舍于是她也只能继续走自己的夜路直到亮司在结局的时候死在自己面前,她的世界才轰然倒塌——她一直以为自己的夜路是被恨意所照亮,却忽略了天空中并不太明亮的月亮
直到失去了才明白,值得她去爱的人,一直在身边
桐原亮司在文中和雪穗的形象可以说完全相反他完全不讨人喜欢,每次出场也净干些不干净的事情但是当雪穗的妖艳魅惑背后露出丑陋的一面时,亮司却在冷酷无情的性格中偶尔露出了一丝温情,正是这丝温情让人感觉到了这个男子把自己的心意深深埋住
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渐渐明白了,他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那个女子,所有会弄脏自己的行为,都他来接手从一开始的刺杀自己的父亲,解救雪穗开始他也获得了雪穗的帮助,但是说到底,一个是舍命守护,一个则把对方看作生存的依赖而已
永远都在暗处,默默地守望着对方这又是为了什么?是替父亲的赎罪吗?不,完全说不通无论是他对父亲的厌恶程度,还是他早已还了数倍的报偿那么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但是他却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地带,并且轻易抛弃安稳的生活
其实,是爱吧
爱是什么?是怜悯?是赎罪?我不太明白但是当年幼的雪穗举目无亲的时候,也许亮司是这样想的:这个女孩只有我来守护她
亮司在和园村友彦道别的时候说过,希望你们一直手牵手走下去雪穗又对自己的店员说,希望在白天行走其实合起来就是,手牵手走在太阳底下——这是很多书页上的副题
我又想,如果当初亮司可以主动走出来,拥抱住雪穗,会怎样?那应该就成偶像剧了吧?
《白夜行》在结构布局方面就是从单个家庭的故事出发,每一章都会引出几个新的人物故事线,它不是那种每个章节连续发生的叙述方式,而是把一个故事,从中间抽出一个故事来作为开头,然后某一件事引出疑问,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引出其他的人物,在潜移默化中把故事串联起来,所以很多人一开始读东野圭吾的书,会觉得沉闷,语言其实并没有那么晦涩难懂,但是似乎没有因果关系,那是因为故事的因果是贯穿在部小说中的;还有的时候,明明就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真相的时候,章节结束了,紧跟着下一章并不是像一般的故事连续剧那样广告过后接着继续,而是运用的倒叙的手法,回到一开始事件发生的起因,我认为作者的这张写法是很大胆的,也是很考验情节的新颖性,因为读者很容易发生厌烦的心,但是东野圭吾的书最大的魔力就是即便讲故事的起因他也能够把它当做一件事的高潮来描写,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
在人物的塑造上,主要通过语言描写,以及第三视角来展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小说中对每个人的形容都恰到好处的准确,没有多余的累赘,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就是这样使得部小说是真的经过缜密思考的。
这部作品写的是不是爱情,那是见仁见智。对我而言,实在看不出雪对亮有爱情,或许直至RK绣包事件(初中),雪对亮或许是有好感的,但是到了大学社团事件以后,我看到的只是雪不断追求自己向往的一切而利用亮去杀人,而亮无怨无悔的帮着雪。或许支持亮的是所谓的爱情,但对雪而言,亮或许只是一个能进行心灵交流的人,或者说难听一点,就是一个利用的工具。
从雪的生母还在世时,雪就看书,学习茶道、插花,尽量使自己谈吐高雅可以看出,雪从来都向往的是美好的生活,而绝不是和为了保护自己而杀了生父的亮一起相濡以沫。而所谓雪为了保护亮而杀了自己的生母纯粹是有些读者的猜想。场景再现:根据情节推测,两人在实践之前在图书馆相识,并有淡淡的初恋。雪被母亲逼迫出卖自己的肉体给亮的父亲,在大楼里被尾随的亮看见丑恶的一幕,愤怒之下,亮杀了父亲并伪造现场逃逸。那么,知道此事的只有亮和雪两人。雪母迫于外界压力决定自杀,雪发现这种可能却不去阻止,显然已经做好了让别人收养的打算。记住,雪母应该知道亮父死的原因,只要她说出卖女儿一事,那么不难推测到此案与雪有关,雪在案发时没有不在场的证明,如果亮作证,那么亮必然受到怀疑,那么后面的事情必然大大不同了。而且雪母一旦说出卖女一事,雪的名节不保是肯定的。所以雪看着生母自杀而不阻止,可以说是为了亮,也可以说只是为了她自己的未来。
到了后来的藤村、江利子事件,可以看出雪不断利用亮来博取自己的未来。雪这个人,一成的第一印象其实是很准确的,即雪的眼光中可以说隐含了卑劣与下流。女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似乎同情她,但在我看来,她得到的惩罚,太少太少。无论何时,去杀害无辜的人,去陷害无罪的人,都是一种不能容忍的错。
纵观全书,可以看到,每次杀人或者陷害,都是亮亲自出手。雪的手,从来没有沾染污秽,但是每次的罪,几乎都是雪的原因。就连原初的罪:亮亲手杀父,也是为了雪。对亮来说,或者雪就是那白夜之中唯一的光,这丝光,来自他对雪的爱;但是对雪来说,亮或许是代替太阳的存在,但是,谁对太阳有爱呢?或者说,如果能够有太阳,何必需要代替的存在的呢?
之后最后的结局,雪失去了代替太阳之物。其实也没什么,因为雪从来没有亲手犯过罪,所以警方也不能拿她怎么样。那么,从今往后,雪可以生活在太阳下了,也不需要替代太阳之物了。可笑的是,上天早已给了她惩戒:不能怀孕。雪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却失去了一切。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看了这本书后,忽然有一大堆感觉,一大堆想法涌上心头,这让我不可思议,第一次有着“读书很快意”的感觉。
起初,只是被书后的文字吸引,仿佛有一种绝望感,一种黑暗,冷酷的感觉,引起了我心中某些东西的共鸣。第一个感觉是这本书就像是写我自己,或者说,它打开了我内心一片阴暗的,不为人知的天空。
实话说,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书很平淡,就像在路上行走,看见那些行人的脸一样,不是陌生,是擦身而过,目光不会有交集,即便偶尔对上,也只是静止状态下的两粒尘埃,永远不会相撞,不会有任何感觉。
大概看了七分之四吧,便产生了乐趣。比如,凶手到底是不是雪穗,她为什么会造成那样的气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让每个人都觉得她很好?其实,答案再简单不过了,是伪装。就像美佳的家中,在雪穗来了之后,全部装饰花都变成了人造花。就像美佳的怀疑“会不会连个家都变成人造花”,还用问么?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有些东西,尽管你一直在抵抗,可是它还是会发生。看不见的黑手操纵了一切。我们的五官是可以随我们的大脑的支配活动的,从脸上似乎可以看出悲伤的表情,那种可怜的样子让人产生了想要保护的冲动,可是,真的是这样么?人的心里的真正想法,又有谁可以看得清?脸皮之后的自己,又究竟如何?我不想说只有雪穗是这样,至少,我也是如此。但是,她的演技实在是出神入化,我所看到的,似乎只是她一层层的面具,看不到真正的她自己,只知道她很有心计,但我对于这个形容她的词不太满意。或许,还可以有更好的别的什么词。或许,是那个所形容的“恶之花”?但我觉得这样看待似乎不太全面,我,无法对她作出评价,看不懂她。还有,就是她当时作案的年龄,小学生时期,那时就可以想到许多复杂的东西了么?那时,就可以做出几近完美的意外事故的假象,然后再装作无辜的样子了么?的确,任谁都不会怀疑小孩子。但,小孩子真的可以相信吗?然后,发现开头的那段话是雪穗所说的。后来,也知道了说那段话的原因,原来,是这样的啊。
写尽了黑暗,各种复杂凌乱的关系,还有各种纠缠惊恐。
虽然桐原和雪穗是最开始的受害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迫害那些无辜的人的权利。这样他们连那一点点的同情都不值得拥有。孩童时期的遭遇,接着两人连最亲密的亲人都不曾放过,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性的扭曲和黑暗。在这部书里,大概是看不到一点的温情,亲人之间没有关心牵挂,只有自私的赤裸裸的利益,朋友之间也未曾有过真诚,只有相互利用。雪穗是可恨的,可最终可恨之人没有得到她应有的下场,这是让人气愤的一点。明中暗中指使着桐原为了她或者他做一些自私自利还杀害别人的事,表面还故作清高讲的像是尘世仙子,还有某些人佯装文艺地说他是她的光,三观很正?她是个没有灵魂没有感情的骷髅,披着白纱看似仙子的魔鬼。不是说把她些文艺了美化了,写得让某些人同情了,她的罪行就可以洗的请了。
书中作为父母的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只顾自己的一己私利,作为夫妻的也只是幻想的泡沫,没有所谓的恩爱。她用钱权用外表来包装自己,蒙蔽了所有人却蒙蔽不了自己的心。
没有人喜欢悲剧,我也不能免俗,在看书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思考,亮司与雪穗的悲剧能否避免;亮司对雪穗的付出是否值得;亮司与雪穗究竟是什么关系……直到我看见这句话,才有所领悟。
“我的天空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书中雪穗这样说道。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亮司与雪穗不是恋人——他们早已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已然达到一种共生的关系。有人说雪穗根本不爱亮司,但我觉得雪穗对亮司的感情已经超出恋爱这关系——对雪穗来说,亮司已然是太阳的存在了:没人会爱上太阳,但无人不留恋太阳的光辉。至于亮司的付出是否值得,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论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古今多少痴情人,个中滋味自晓之。
那么,这场悲剧究竟能否避免呢?我的答案是不能。
悲剧源于扭曲的心灵,而扭曲的心灵又因何而来?在我看来,除了被至亲之人所背叛、所胁迫、所遗忘外,残忍,严酷,扭曲的社会环境才是根源。小说时间跨度极长,将近20__年,而这20__年也是日本大起大落的20__年——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及人性都在极度自负和自卑中摇摆。失衡的心态让人守不住道德的底线,纷纷坠落悬崖,害己害人。
“我的人生就像在白夜里走路。”
桐原在不合适的时机说了合适的话,一句从来不曾告诉别人,却早已经将自己定论的话语。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不同,桐原的语调里好像带着一股戚戚然、不可说、无人可说的意味。
明明是四处大亮的世界,却有着丝丝冰凉干冷的意味从脚尖直触碰到头皮。明明是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方向盘,却开进了一个无法掉头的胡同。努力挣扎着,谁不想冲向光明呢?
可是刺眼的阳光灼烧着身体的每一寸皮肤,转头是万丈的深渊瞬间就会侵蚀一切。我们总是这样徘徊、挣扎、转身,可是光明与黑暗的本身是没有平衡的,只有我们本身,焦灼其中。谁不曾在阴暗的角落中沉浮,谁不曾在敞亮的阳光下嬉闹。只是好像这尘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有永恒。没有永恒的阳光,也不会有永恒的黑暗。一方退一步,另一方就会进一步。从来没有说,哪里可以找到一个空白地带。
可是,终究是要前行的。没有谁可以停下生命的脚步,要么正对刺眼的阳光,摸索前行;要么冲入无边的黑暗,沉沦其中。
鲁迅说“这世上本没有路”,的确没有。无论光明与黑暗,康庄大道永远只是个伪命题。
世界诞生于一片黑暗,但是,“神说,要有光”,所以也就不会缺少光明。光明与黑暗并不会有所谓的分界点,也不会融合,那么白夜也就不会存在。那么是桐原并没有看清这个世界,他始终沉沦挣扎在一片的虚无当中。只是,他所以为的明了在一开始就欺骗了他。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很想把这句话送给亮,要知道这个世界诞生于混沌当中,而路就是人本身探索出来的。那么,那么多的人涌向光明,涌向一个道路上去,并不是因为大家都明了什么,而是因为这条路上大家可以相互扶持。
“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雪穗执着于自己的道路上不能自拔,可能是走向了她所以为的光明,可能是沉沦于我们所认识到的深渊。当内心开始黑暗的时候,就再也感受不到光明了,因为,真正的光明从来不存在于所谓的上流社会、一等生活,只是存在于内心当中。
黑暗永远不会消逝,光明也永远不会离开。只是,不要用误以为的眼前光明来假设每一个人生活的初衷,也不要用身后无尽的黑暗来度量世间的每一颗心。
光明与黑暗并没有所谓的绝对,当你决定拥抱刺眼的光明的时候,这就是路了。不要在乎身后所谓的黑暗,那是无尽的沉沦。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看了这本书后,忽然有一大堆感觉,一大堆想法涌上心头,这让我不可思议,第一次有着“读书很快意”的感觉。
起初,只是被书后的文字吸引,仿佛有一种绝望感,一种黑暗,冷酷的感觉,引起了我心中某些东西的共鸣。第一个感觉是这本书就像是写我自己,或者说,它打开了我内心一片阴暗的,不为人知的天空。
实话说,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书很平淡,就像在路上行走,看见那些行人的脸一样,不是陌生,是擦身而过,目光不会有交集,即便偶尔对上,也只是静止状态下的两粒尘埃,永远不会相撞,不会有任何感觉。
大概看了七分之四吧,便产生了乐趣。比如,凶手到底是不是雪穗,她为什么会造成那样的气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让每个人都觉得她很好?其实,答案再简单不过了,是伪装。就像美佳的家中,在雪穗来了之后,全部装饰花都变成了人造花。就像美佳的怀疑“会不会连个家都变成人造花”,还用问么?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有些东西,尽管你一直在抵抗,可是它还是会发生。看不见的黑手操纵了一切。我们的五官是可以随我们的大脑的支配活动的,从脸上似乎可以看出悲伤的表情,那种可怜的样子让人产生了想要保护的冲动,可是,真的是这样么?人的心里的真正想法,又有谁可以看得清?脸皮之后的自己,又究竟如何?我不想说只有雪穗是这样,至少,我也是如此。但是,她的演技实在是出神入化,我所看到的,似乎只是她一层层的面具,看不到真正的她自己,只知道她很有心计,但我对于这个形容她的词不太满意。或许,还可以有更好的别的什么词。或许,是那个所形容的“恶之花”?但我觉得这样看待似乎不太全面,我,无法对她作出评价,看不懂她。还有,就是她当时作案的年龄,小学生时期,那时就可以想到许多复杂的东西了么?那时,就可以做出几近完美的意外事故的假象,然后再装作无辜的样子了么?的确,任谁都不会怀疑小孩子。但,小孩子真的可以相信吗?然后,发现开头的那段话是雪穗所说的。后来,也知道了说那段话的原因,原来,是这样的啊。
有些人的作品读来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那里你会感到阅读的欢愉,好像冰的融化,花的盛开,会感受到爱与美,希望,比如那些精致淡雅的,周作人,冰心,梁实秋,余秋雨,席慕容与张晓风。
早年虽然也看过罗生门和第五十一条龙,对日本作家这种幽暗的风格有所接触,但我也知道,这样阴冷的风格不会是我所喜欢的,包括源氏物语那种的风格。诸如红楼梦,它前半部分还是洋溢着青春,爱与关怀,即使全篇也从未失去过对那种美好的赞颂。
但是白夜行,这本书给我带给我的是全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也是因为一篇评论《黑夜之长,岂知白昼之光》,去看了全书。
全书的基调阴森灰暗,间或会闪现一抹亮色,但随后更大更重的阴霾便压上来,给我造成极大的心负担与对人性的思考。
日本真的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民族。能够这样真实地反映真实,可能是在讥刺社会,但是书中又何尝不是包含着一种对正义平等的弘扬与追求。
我很庆幸我是先看了书再去看的电影。我们语文老师让我们只要记住两句话,庄子的“夏虫不可以喻冰矣”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 九”。
我想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一种夏虫吧,蝉过了夏天就死了,当然无法解寒冰是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看似安逸幸福的生活里又怎么会知道那样一种黑暗的社会现实。象牙塔里的我们要过多久才能成熟与成长,粉饰太平的思想空间里又何处能诞生自的火花。
可是雪穗与亮司却被迫用一个童年,用一个瞬间去长大,去成熟,这是一个悲哀。
从这一点上,我认为东野高明,这不啻于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犹如梁祝苦命的生死相依,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有神父与信童为他们送信,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四九与银杏帮他们传情,张生莺莺还有红娘,宝黛还有紫鹃晴雯,还有那么一些人去解,去同情帮助他们和他们不为世俗所容的爱情,然而雪穗与亮司呢,就像两个连载一起的与世人的绝缘体,周围的人与父母同学,似乎都是仇敌,这是一对被孤立的人,处在一个缺少爱的环境的两人。悲剧的开始或许只是偶然,但悲剧的持续总是有着令人深思的社会根源。
爱在他们这里是自私的,亮司和雪穗为了爱情,为了生存,杀害了一个又一个人,罪恶一旦开始,不再源头上制止,便会像病菌疫情一样蔓延,他们被人伤害,过早承担了无法想象的痛苦,这样的经历使他们具有攻击性,进而报复那些敌人,可是并不止于是,他们还伤害了那些无关的,善良的生命。
听美国舞蹈家邓肯说过,一个孩子在他童年的时候认识到了什么是美,他以后就会用一生去追寻美。那是童年的一片花海,那是真善美。而白夜行就是这句话的反面证明,看完之后,谁又能不为之感叹惋惜呢?
虽然我并不甚清楚小说的主旨,也不太了解文章的各种寓意,可我仍想在“百度”之前,按照我的方式,写一写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悟。
准确一点来说,《白夜行》应该算是我真正意义上读完的第一本推小说。读完之后才有一种感觉,就是我发现自己在阅读《白夜行》的时候,比在阅读其他小说像《麦田里的守望者》、《贝多芬传》时要更加的专注、更加的痴迷,虽然我读书不多,可我仍然能感受到这两种阅读体验之间的那种差别,相对于后者而言,阅读前者的过程中,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推动着自己阅读,是那种迫切的想要知道故事发展、结果的心在作祟。甚至来说,在追随故事情节发展时能让人渐渐忘记时间,逐渐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那种境地,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心流”吧!可能我描述的有些夸张,但是还好吧。
跌宕起伏,我只能用这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本小说。文中确实也有几处平淡无奇让人失去兴趣的地方,但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死亡案件又的惊醒了读者,类似于“柳暗花明”的那种感觉。还有就是,小说结尾处给人一种似远非远、似近非近的若隐若现的那种感觉,仿佛答案已在胸中,无需多言,但又不甚确定,担心他变,须得往下进一步确认。
说实话,结尾是让我意外的,戛然而止,还没有读够、尽兴的感觉。桐原对雪穗的这种感情是令我为之动容的,除了爱情,我不知道该称它为什么了,也不知道还有什么能配得上它了。只是不知道桐原这样做是因为第一次挺身而出之后的无法收手,还是自愿为之的一生一世,若是前者,我感叹他的善良,若是后者,我佩服他的痴心。我并不认同刑警笹垣的枪虾和虾虎鱼的比喻,因为我并未看到雪穗有为桐原做过什么。为了一个人而伤害全世界,好俗套的故事设定,怎么也会给我弄的这么多愁!
喜欢买书,尤其年之后几乎完全采用了网上购书模式,不仅因为方便、实惠,更因为可以大量浏览挑选的感觉。
正是这种习惯,在购书网站熟悉了一个作家,名叫“东野圭吾”,日本人。因为其大量的推侦探小说,在该类目,总位于畅销榜,并且因为高产,几乎占据了榜单的大半壁江山。
侦探推类小说一直是我的最爱之一,但在很长时间内,我却从未订购过这位号称大师的作品,许是因为心一直存在一种未必合的观点:“高产作家往往难以创作出真正的精品。”
不过,直到今年7月,终于还是没忍住好奇,有了尝试的冲动。第一次选择,挑选了东野圭吾公认的巅峰之作——《白夜行》,从书名来看,一部完全不知所以然但却名气甚大的作品。
结果,两天时间读完。
实事求是讲,尚没有一口气读完的酣畅淋漓感,但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是故事结构及讲述方式,给人一种厚重、精妙感。
故事从头到尾,横跨将近二十年。两主人公11岁登场,直至30岁落幕。期间童年、少年、青年各个阶段充满诡异、辛酸和矛盾,却唯独缺少浪漫、温情和善良。这是篇作品的基调,也是令人直至最后为之动容的所在。
人物出场频繁,但却相对突兀;故事情节顺序描述,但却并不连贯。初看,有如一个个碎片,杂乱无章,其实却内在逻辑严谨。
其以人物和情节的点滴呼应勾串而起,而勾串手法则是遍布通篇的伏笔,犹如散落但却依然串着的珍珠一般,保持着核心线索的若隐若现,令读者既不彻底迷失,又不至缺乏悬念。对于分寸感的拿捏,不失为大师水平。
其次故事注重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带入,而这往往是大师与业余的最大差别。
大师级作品,哪怕是鬼故事都一定存在大量有血有肉的价值集合,以便于各种的预设的离奇、荒诞又都能合情合,发人深省,该部作品正是这样。
依本人看,本书所谓的案件悬念,并不特别出彩,比较出彩的反倒是对人性的推。
从头至尾最引人悬念的,不是情节而是人物。为什么男孩、女孩,会有那么诡异的童年,那么冷漠的少年,乃至极具城府的成年?
这种无法遏止的种种猜测和质疑,就像毒瘾一样,引人入胜的同时,也越发渲染出主人公的神秘、纠结以及深深压抑的痛苦。这种痛苦伴随着情节展开,也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展开,同时痛苦自身也在成长。从起初单纯的恐惧、愤怒乃至报复感,逐渐生长出枝枝蔓蔓的复杂性格、心态和气质,并此渗透入成长的经历和记忆,进而扭曲了自己、伤害了别人。
两个案子中,分别失去亲人的孩子,均坚强的生存和成长起来,他们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个风光迷人,一个晦涩阴沉。但十数年来每每出现的离奇、诡异,却又让你总能时不时感觉到二人之间似是而非的一种关联,可这种感觉却又无法真实捕捉,直到最后真相大白的一刻。
然而,那一刻又真的真相大白了吗?二人的交集被证实了,可是过程到底又是怎样?无限联想留给了读者,无限回味也留给了读者,好作品的典型特征。
20年前男孩为了解救女孩,行凶杀人,对象就是自己的父亲,那年他才11岁。此后,男孩、女孩实际成为彼此最为默契和信任的亲人,她们相依为命,她们相互成就,她们相互奉献,她们相互保护。
一个通过美色套取商业机密,一个通过机密实现地下创富,并兼用暴力手段为对方扫清障碍。
男孩子的爱是真挚,深沉的,从最初11岁就敢冒谋杀罪名保护女孩,至十数年来甘作一个影子悄悄守护在女孩身边,乃至最终30岁甘为保护女孩(不被抓住犯罪证据)奉献自己的生命,无不体现得深刻,体现得壮烈。
女孩子我无法断定是否存在一样的爱情,但至少她是心存最彻底的感激和信赖感的,就像女孩子所说,他的人生从来都是行进在没有阳光的夜色当中,男孩是她在黑暗中,内心中唯一的太阳,“白夜行”之意,至此明朗。
一段无法拿在太阳下晾晒的爱情,是扭曲的,它注定了悲剧式收场;但也注定感人肺腑,因为它克服了足够辛酸的苦与痛。
那么追根溯源,这一切又是如何产生,扭曲的根源又在哪里?
这一切还要追溯到20年前。一双双罪恶之手伸向一个只有10岁的小姑娘,更令人不可思议的竟是其生母主导,而母亲那种为了家庭的迫不得已感,令小姑娘无论从能力还是道义上都失去了反抗机会,这种童年的扭曲经历,给出了成年后扭曲人格的最佳注解。
也许正是这种沁入内心深处的冷漠,使得她最终连暗夜最后一颗蜡烛的熄灭也可以表现得淡定、漠视。
最后,面对男主人公从高楼的一跃而下,她的漠然转身,虽然或许保全了自己,却也就此浇灭了灵魂的最后一丝余温。
年初的时候,读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开始的感觉是人物众多,情节凌乱,时空错乱。直到快读完了,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个完、圆满且充满温情的故事,情节在交错的时空里多线索推进,但前后紧密关联,逻辑缜密,严丝合缝。算是初步见识了东野圭吾的风格。然而,豆瓣上的评论都说侦探推小说才是他的看家本领。
于是又相继读完了他最著名的两部推小说《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献身》。
相较之下,更喜欢前一本。
东野圭吾的小说总是环环相扣,层峦叠嶂,疑团直到最后几页才会完全解开,这正是好的推小说的标准。但也因此,很难用较短的篇幅对情节做个概述,剧透的难度加大。
中学时代的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经常在图书馆相遇,同样糟糕的家庭让他们不约而同的到躲到这里来寻一份清净,慢慢地彼此有了一份单纯而懵懂的情愫。亮司的母亲和店里掌柜偷情,因为父亲是个恋童癖,雪穗的母亲因为无力养育女儿,将雪穗介绍给亮司的父亲,于是忍无可忍的亮司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随后雪穗帮助母亲完成了“自杀”。从此,他们相生相伴,若即若离。
从高中到大学,再到择业,成家,雪穗一步步平步青云,跻身上流社会,亮司依然在社会边缘徘徊,可两人一直遥相呼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次次置对手于死地,或者逼迫他们乖乖俯首。他们配合精妙,天衣无缝,从未失手。
可是当年亮司父亲被杀案的负责警官笹垣润三,在退休之后依然锲而不舍,因为他觉得当年的案件疑点重重,于是,一直暗中调查调查当年遗留的种种疑点和证据,并与他俩展开各种斗智斗勇的角力。
直到案件像洋葱一样被层层剥开,最后的真相让人辣眼睛……
剧透到此结束,更多情节,找来读读吧。
如果用上帝视角去俯瞰每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一切的跌宕起伏,凶吉祸福都会变得平淡无奇,世间再无精彩可言。如果上帝托生在某个具体人的身上,他可以通过精妙的计划和设计摆布身边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借而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他的人生又会是怎样一种体验?——小说告诉你,了无生趣。犹如在没有太阳的白夜里孤独行走。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人的成长就是一系列经历的叠加,小时候的被漠视,被凌辱,通过弑父杀母这种极端的方式寻求解脱,然后疯狂的占有和掠夺,掠夺别人的爱情,别人的财产,别人的幸福,一步一步走上一条没有灵魂的不归路,看似青云直上,实则是绝望和彻骨的寒冷。
亮司和雪穗之间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读者中讨论较多的话题。他们自小相互同情,男孩为了解救女孩,杀了自己的父亲,并且一次次为了女孩的目的,铤而走险,不惜越陷越深,一直像走钢丝一样游弋在社会的边缘,直至走上一条没有灵魂的不归路。
而女孩自小身份卑微,饱受侮辱,为了更好地归宿,不惜牺牲自己的母亲,而后,为了金钱,名誉,地位,权力——这些她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不择手段,疯狂攫取。并享受着别人对她的尊敬,对她的爱慕,对她的嫉妒。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男孩的鼎力相助,不顾个人名誉、安慰、没有底线的牺牲,一次次地化险为夷,遇难呈祥。而在这些疯狂的攫取中,作为人性中“善”的那一面逐渐的被掏空,生活看似优渥,实则噩梦一般。为了逃避这份空虚和梦魇,只能更加疯狂地攫取。这同样是一条没有灵魂的不归路。
他们之间有爱吗?我想,应该是有的。
那份爱,存在于只有他们两个人的世界,是两颗风雨飘摇的灵魂相互取暖的一丝薪火,也是他们依然能够称之为人的最后一丝证明,一根救命的稻草。除了这一点彼此的爱,其它一切都已荡然无存,只剩一具行尸走肉。
所以,我相信,他们之间是有爱的。
正因此,很多人读到小说的结尾,“只见雪穗正沿扶梯上楼,背影犹如白色的幽灵。&t;才会让人有种痛不欲生的绝望。
因为他们最后一点救赎的希望破灭了!
年初的时候,读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开始的感觉是人物众多,情节凌乱,时空错乱。直到快读完了,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个完、圆满且充满温情的故事,情节在交错的时空里多线索推进,但前后紧密关联,逻辑缜密,严丝合缝。算是初步见识了东野圭吾的风格。然而,豆瓣上的评论都说侦探推小说才是他的看家本领。
于是又相继读完了他最著名的两部推小说《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献身》。
相较之下,更喜欢前一本。
东野圭吾的小说总是环环相扣,层峦叠嶂,疑团直到最后几页才会完全解开,这正是好的推小说的标准。但也因此,很难用较短的篇幅对情节做个概述,剧透的难度加大。
中学时代的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经常在图书馆相遇,同样糟糕的家庭让他们不约而同的到躲到这里来寻一份清净,慢慢地彼此有了一份单纯而懵懂的情愫。亮司的母亲和店里掌柜偷情,因为父亲是个恋童癖,雪穗的母亲因为无力养育女儿,将雪穗介绍给亮司的父亲,于是忍无可忍的亮司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随后雪穗帮助母亲完成了“自杀”。从此,他们相生相伴,若即若离。
从高中到大学,再到择业,成家,雪穗一步步平步青云,跻身上流社会,亮司依然在社会边缘徘徊,可两人一直遥相呼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次次置对手于死地,或者逼迫他们乖乖俯首。他们配合精妙,天衣无缝,从未失手。
可是当年亮司父亲被杀案的负责警官笹垣润三,在退休之后依然锲而不舍,因为他觉得当年的案件疑点重重,于是,一直暗中调查调查当年遗留的种种疑点和证据,并与他俩展开各种斗智斗勇的角力。
直到案件像洋葱一样被层层剥开,最后的真相让人辣眼睛……
剧透到此结束,更多情节,找来读读吧。
如果用上帝视角去俯瞰每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一切的跌宕起伏,凶吉祸福都会变得平淡无奇,世间再无精彩可言。如果上帝托生在某个具体人的身上,他可以通过精妙的计划和设计摆布身边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借而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他的人生又会是怎样一种体验?——小说告诉你,了无生趣。犹如在没有太阳的白夜里孤独行走。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人的成长就是一系列经历的叠加,小时候的被漠视,被凌辱,通过弑父杀母这种极端的方式寻求解脱,然后疯狂的占有和掠夺,掠夺别人的爱情,别人的财产,别人的幸福,一步一步走上一条没有灵魂的不归路,看似青云直上,实则是绝望和彻骨的寒冷。
亮司和雪穗之间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读者中讨论较多的话题。他们自小相互同情,男孩为了解救女孩,杀了自己的父亲,并且一次次为了女孩的目的,铤而走险,不惜越陷越深,一直像走钢丝一样游弋在社会的边缘,直至走上一条没有灵魂的不归路。
而女孩自小身份卑微,饱受侮辱,为了更好地归宿,不惜牺牲自己的母亲,而后,为了金钱,名誉,地位,权力——这些她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不择手段,疯狂攫取。并享受着别人对她的尊敬,对她的爱慕,对她的嫉妒。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男孩的鼎力相助,不顾个人名誉、安慰、没有底线的牺牲,一次次地化险为夷,遇难呈祥。而在这些疯狂的攫取中,作为人性中“善”的那一面逐渐的被掏空,生活看似优渥,实则噩梦一般。为了逃避这份空虚和梦魇,只能更加疯狂地攫取。这同样是一条没有灵魂的不归路。
他们之间有爱吗?我想,应该是有的。
那份爱,存在于只有他们两个人的世界,是两颗风雨飘摇的灵魂相互取暖的一丝薪火,也是他们依然能够称之为人的最后一丝证明,一根救命的稻草。除了这一点彼此的爱,其它一切都已荡然无存,只剩一具行尸走肉。
所以,我相信,他们之间是有爱的。
正因此,很多人读到小说的结尾,“只见雪穗正沿扶梯上楼,背影犹如白色的幽灵。&t;才会让人有种痛不欲生的绝望。
因为他们最后一点救赎的希望破灭了!&bsp;
书略厚,大概五百多页,开始的时候略有苦恼,感觉很难看完这么厚的书。不过几天时间里,已经看了一半了,就是它有一种吸引力,吸引着我要尽快的读完它,唯恐时间长了或是断了之后就接不上了。
这是东野圭吾一本评分很高的推悬疑小说,故事是按照时间线来逐渐推进的,随着时间推进不断的有新的故事发生,有新的人物出现,但却没有偏离主线,仿佛是一颗树木不断的生长,添枝冒叶。而且当细节逐渐多起来的时候,仿佛好像抓住了一些什么,窥探到了故事的缘。
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第一次在文中见到“白夜”二字,明白了原来书名的出处是在这里。紧接着描述桐原用剪刀剪出了一个戴帽子的男孩牵着一个女孩的剪纸,我又恍然明白了,原来本书封面上的那个图案出自这里。
每一个新事件的发生,首先都会令人会产生各种疑惑,但作者在文中却又以一个细节或一句的描述为你带来线索,当线索越来越多,事件背后的真相也就越来越清晰。在本书最后部分,以一种叙事推的方式,清楚了的分析交代了个故事的缘。
对于本书女主角的感觉,我只能用细思极恐来形容,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而且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但在大家面前却又表现成一个美貌精干善解人意的好人,这也正是她的可怕之处。而男主角就是这所有计划的执行者,为女主角扫除障碍,保护她,是女主角在黑暗里的影子。正如书中所言,他们关系就像是枪虾与虾虎鱼。
本书的美妙,真的只有当你读它的时候才能深切体会到。
应该说,这不算一本非常标准的推小说。
关于真凶是谁的问题,稍微仔细一点,读下2-3章就会心里有数。更多的疑问,则在于,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困扰了我个的阅读过程——
每当一位新的受害者出现,我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会遭毒手?
有的很好解释,比如那位私家侦探——因为他的调查接近了一桩悬案的真相。
而有些则很难解释,为财?为情?为报复?
直到雪穗说出那句话,一切才真相大白:“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
这是一个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的女孩。
如果我们在路上行走,遇到挡路的东西,总是会轻轻而快速地绕开;而当你行进在黑夜中,触摸到挡在你前面的物件,唯一能想到的便是——把它搬到一旁去。
雪穗便是如此,她迈着轻盈可爱的步伐,却走在生活的盲道中。黑暗中的她感觉阴冷无助,因此她贪婪地想要时间万物,让自己不那么孤独,感受到一点点温暖。这“万物”,包括钱,包括名,包括世人的尊重,包括男人的垂涎。
虽然在书中她最后拥有了一切,但是在内心,仍然是一片漆黑的荒凉。唯一能与她相伴的,便是那一点点代替太阳的亮思。
关于亮思——我可以假装看不见,也可以偷偷地想念
我相信,雪穗是深爱亮思的。因为在这个带着面具生存的女孩的身边,亮思是唯一见过她真是面容的男孩。
他帮助雪穗写黑客程序,帮助雪穗杀人,最后再帮助雪穗带上她顽皮可爱的面具。他完美的执行力和雪穗缜密的阴谋配合得天衣无缝。
而这个代替太阳的男人,是雪穗在追求金钱名利之余唯一的依靠。
白天要面对高宫和筱冢强颜欢笑,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周围一切都变得和她的内心一般漆黑,才会小心地想起那个在地狱中相互搀扶一路走来的男人。
当亮思横尸街头,曾经司空见惯的鲜血泉涌般从这个男人体内冒出时,雪穗竟然忘记了伪装。她说了该说的话,却忘记了附带上一贯的“我见犹怜”的表情。
记得以前在玩仙剑奇侠传的时候,李逍遥带着林月如闯进蛇妖的洞府,在门口杀死了迎敌的剽悍男妖,而进入洞穴之后却看到了泪眼婆娑坐在床上等着丈夫归来的妖媚女妖。
站在亮思冰冷尸体旁边的雪穗,就像那个可怜无助的女妖。她黑暗内心中,没有阳光,没有蓝天,而唯一用以照亮全部心房的,代替太阳的,便只有这星点火苗。在精心呵护了二十年之后,好似被顽童轻松地掐下一朵鲜花般,灭了。
走上楼梯的雪穗,不知从此是否变得更加恐怖。
或是,我深深怀疑她还能否再走下楼梯。
看完了《白夜行》,决定写点什么纪念一下。
在白夜行之前看了东野圭吾的另一个作品《嫌疑犯X的献身》,感觉还不错,把数学geek塑造成情圣的情况比较少见,咋一看还挺有新鲜感。第一遍属于粗粗浏览,情节至上,总感觉细节好像没那么经得起推敲。同房说白夜行更加震撼于是紧接着看了,看完《白夜行》,我终于意识到,东野圭吾不是那种流于猎奇、推或者惊悚的小说家,他的书不能按我所解的探案小说的套路来解读。
为何文字作为古老的信息载体,在电视大荧屏甚至3dsax等视觉系传媒工具发明之后仍然屹立不倒,为何电视剧电影充斥生活的今天,一个个字节组合而成的小说依旧流行,为何每当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播出后总会引发原著党和电视党的争论。显然,文字对人们有独特的吸引力,它的独一无二在于,它有太多暗示性和可能性。
一直到最后,我都无法相信杀人的竟然是雪穗和亮司。我知道这两个小孩有问题,但在东野圭吾笔下,似乎每一个人都有问题。我一路阅读,一路看雪穗虚假而优雅地活着,我一直在等,等作者来个绝地翻盘,把雪穗的伪装撕碎,她加诸于那些无辜女孩子的耻辱,必须一一偿还。而我绝没有把她和十八年前的谋杀案联系起来。而亮司,看他踩着命运的刀刃而行,看他活在光鲜亮丽的社会的背面——黑暗脏臭腐朽不堪的底层,看他冷笑,看他鄙夷,我对这个人物简直又爱又怕。我在期待这两条全然不同的主线相交,两个一桩无头案联系起来的悲惨家庭的孩子,他们现在是云泥之别,东野要怎么让他们产生交集?
一直到最后几章,老刑警口中得知了,雪穗有一个“枪虾和虾虎鱼”一般共生的人,并直言这个人是亮司。这才明白,这两个小孩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雪穗身边发生的种种有了合的解释,而在亮司线屡屡出现剽窃案也有了不言自明的回答。原著从头到尾没有两人的直接互动,知道老刑警的一句话,读者才知道,原来雪穗和亮司,早已将彼此深深刻入了生命的轨道
明白了真相之后,我对雪穗和亮司根本提不起一丝恨意,尽管他们杀了很多人,尽管雪穗在成为美佳的继母之后对还是小孩子的美佳故技重施……我真的恨不起来!因为他们遭受的是最残忍的背叛和最无情的漠视——来自于最亲的人。我认为命运加诸于雪穗身上的屈辱,重到几乎可以抵消她所犯过的全部罪行。
关于第一场和第二场谋杀,也就是亮司父亲和送货员的死,我无法谴责雪穗和亮司,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挣扎着活下去,努力不被人欺辱。之后接二连三的不幸,都源于这两个小孩早早被扭曲了的心。
东野对真相并没有过多着墨,他留给我们无限推想的空间,两个小孩是如何杀死这些人的?他们之间如何联系,或者有没有过联系?他们的童年到底如何?包括雪穗母亲的死是自杀还是谋杀都没有定论。
我认为,亮司的心还是有迹可循的,从他对待友彦的态度就知道了。从头到尾,他没有背叛过友彦,甚至有那么几回保护了他,从此可以窥见亮司心底被他自己囚禁起来,不能见天日的善良。我相信亮司不是没有人性,他把感情全部寄托在了雪穗身上。他面对雪穗时怀有怎样的感情?对父亲行为的愧疚和羞耻,对雪穗遭遇的同情和爱护,或许还有担心害怕。雪穗是他无尽黑夜的光,他活着,就是为了她。然而他和雪穗的感情是从罪恶的土壤里开出来的花,再美,再纯粹,也是带着原罪而生的,不可见光的——于是他们无法相见更不敢相认。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终于明白了雪穗说过的这段话的真正意思,也明白了《白夜行》书名的奥秘,作为读者犹且心伤,两个主人公的内心如何,我根本想都不敢想。雪穗对亮司的态度,除了以上那段似是而非的剖白,雪穗本人在书中没有任何表露。但从旁人的叙述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雪穗和亮司小时候是好朋友,他们会一起去图书馆,亮司还会给雪穗剪纸。个人认为雪穗的感情埋藏得比亮司还要深,亮司是刻意避开和雪穗的关系,而雪穗早已经把隐藏当成习惯了。作者将雪穗刻画成貌美聪慧,极有教养的女子,在我眼里,她的外表有多光鲜,内心就得承受多大的痛苦,痛着痛着,她就麻木了。
“那时,我比现在的你更小,真的还是孩子。但是,恶魔不会因为你是孩子就放过你。而且,恶魔还不止一个……”
雪穗的话冷静而淡漠,她才是那个把自己困死在心墙之中的人,她对所有的人都持有高度戒备,她没有朋友——一个也没有,唯一能够依靠的亮司和她一样也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她才是从头到尾最痛苦,最疲惫的那个人。
其实关于悬疑小说的点评是很难写的,也许是因为我不喜欢在看推荐的时候有人透露书中情节的缘故吧!这本书从去年就有朋友送给过我纸质版,但因为太厚的缘故一直没读,直到前几天才一气呵成在手机上看完这本书。
我是因为东野圭吾这个人才看了这本书,看过之后确实很佩服他的写作功力,在每一个篇章都犹如一个新的起点,大多是用一个崭新的人物去带读者看一个新的视角去了解故事不同的细节,但十几个章节下来,当我们串联起来每个章节的点,便逐渐清晰立体了故事主角的轮廓,特别是反复相近作案手法的描述,更是夯实了人物的特点,一层一层的更细腻的揭示这些性格特点的成因,揭露出人性的本质。
另外,我想一个好的作家如果不是一个特别有经历的人,那也一定是对于人和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人,不然很难刻画出一个个那么生动的人物。最后,我想东野圭吾最后所有下的意味深长的结尾也是抓住人性想要“自己幻想空间”以及未来想要“更多延续”的无限扩张欲望,这确实就是人性,赤裸裸真实的人性。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做《白夜行》。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和东野圭吾的另一本解忧杂货铺都很畅销,不过这本书的总体基调却与解忧杂货铺完全相反,这本书看完会让人有一点压抑。书中的主人公叫做雪穗和亮司,我现在说到这两个名字我都清晰能回忆到当时我看到结局时的难过和悲伤。
我时常在想,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取功名?是为了增加见识?抑或是为了打发闲暇的时光呢?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似乎有了答案。读书其实是为我们打开探知世界的另一扇窗户,让我们更宽容的解这个世界有多么复杂,是为了让我们从中获得前行的勇气。
书中的雪穗说“我从来就没有阳光,就不怕失去”。“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这是这本书最后的结尾,也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这本书看完我内心久久不能平复,所以我去网上找了翻拍的电影,但是电影所带来的感受远没有书所带来的震撼。因为在看书的时候,会留给我们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每看一本书,都是和作者在进行一场时空上的对话,所以当我最终看到雪穗和亮司孩童时代的经历时,我特别想冲过去质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读者的内心。我感觉作者像是故意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完美的场景,在一点点摧毁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不断成长,我发现其实这样的书籍反应的才是真实的世界。
这样真实略带残忍的故事其实我们经常会看到,甚至在我们上小学时的教科书中就存在,那个唯一一个站着喝酒的孔乙己,那个花重金买人血馒头为治独子咳嗽病的老父亲,还有那个天念叨自己被狼叼走孩子的祥林嫂,甚至是安徒生童话中都有,那个失去优美嗓音变成泡沫,每天走像走在刀尖上,依旧翩然起舞,最受变成泡沫都没有和心爱王子在一起的人鱼公主。
这些故事是多么令人惋惜,看完多么令人难过,但是真实的世界不就是这样吗,我们生如夏花灿烂,又被吹落,飞去无影,不能留存,哪有事事顺意呢?我相信每个人在成功的时候都能自信从容地无迎接鲜花和掌声,但是有多少人能在失败的时候仍旧能够傲然独立。
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人生,我们需要的是从心底发出的勇敢、正直,是挫折的时依然继续前行的勇气,所以我们需要读书,我们需要与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倾听他们所遭遇的苦难,感受他们的坚韧,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学会和自己的苦难和解,接受自己的失败也是成长的一种标志,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感受宇宙浩瀚,自然可畏,生命可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最后一段话送给各位,虽然山顶的风景很美,但是过程同样也很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山顶笑看风起云涌,也可以在山脚静看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不论正在经历怎样的事情,希望都可以对生活保持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