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网 > 学习心得 > 读书心得 >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

时间: 新华 读书心得

写心得需要组织好结构,包括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编给大家分享诗经读书心得笔记参考,方便大家参考诗经读书心得笔记怎么写。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1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随着手中的页数缓缓增加,我仿佛看到了那午后暖暖的阳光,轻拂的柳叶,还有听到小山坡上那低低的吟唱。诗经,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万分柔弱,在我眼里,它有的是那午后的明朗,风儿的轻抚,虽有枪林弹雨中的烟火,却少了那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的思绪,却淡去了那一份娇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诗音,短短几句,却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对少女的倾慕。河水细流,荇菜参差,道出了在水一方的思绪,道出了翻来覆去的挂牵。“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转眼,又是那坚贞的女子在扞卫爱情。谁道红颜娇弱不已,耳边,是她那誓死的决心。

硝烟漫天,烽火连连,又有谁知叱咤风云的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奈,深深的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谁在刀枪铠甲之下,脑海中浮现出妻与子的笑颜。只愿弃甲归田,与你漫步庭间。

轻轻翻着这一张张的页码,转眼间,眼前,不再仅仅是那浓浓的亲情,爱情,字词深处,却是那对时事的评价,对人的赞美,以及那处于统治者压榨下的哀叹——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爱惜,是对那些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官吏无尽的赞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风伐檀》却又用着那声声的哀怨唤出了他们的不满,在那腐败的社会,在那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的社会,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惨遭剥削,却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换来的只是这深深地呢喃,叹息,指责,无奈!

诗经,一本不灭的书,她似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赞美;她似哀怨的二胡,唱出了一份无奈。她,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丽,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丽的小河,在人们心中缓缓的,流淌!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许许多多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诗经》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里的爱情是华夏儿女最古老的悠悠恋情的见证。这些爱情里,都是如此简朴、自由,却奔放、热情。又或是委婉、朦胧。比起唐宋华丽浮艳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更能使人在平静的语言文字中浮想联翩,似乎身临其境,更为这此爱情故事感动万千。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躅。”调皮的小女子与男子约肢,却藏了起来,男子见不到女子,又是着急又是无奈。其实女子就躲在城边一个小角落里,看着不知所措的男子边笑着。“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我爱的不只是荑草,而是我所爱的女子。这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单纯男子的心里对白。《静女》里的女子并不是娇生惯养的贵族千金,而是一个渴望自由的调皮可爱的勇敢女子。男子则是如此痴情质朴,憨厚老实呢。这样的爱情是如此的单纯、自由,就是短短的语句中让我回味无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男子不断追寻着自己的梦中情人,她是如此的美丽,又可望不可得。《蒹葭》全诗整齐的句式,描绘着男子追随着“伊人”移动。这是如梦中仙境般奇妙,朦胧,却可惜不可及也。让人仿佛致身境中,深深体味着诗人那凄婉的心情,却又不顾一切努力的追寻,那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情感世界阿!

前两首是古代人们对理想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而《氓》却包含对于现实背叛的痛恨与无可奈何。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贸丝来,来即我谋。”男子热烈地向女子直白表达心意到“以乐车来,以我贿迁。”男子与女子终于如愿相恋成婚。而结局却出乎意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简单的话语,吐露出因社会男女不平等婚姻带来的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这也是古代许多妇女在自由和婚姻上悲惨命运的缩影。

《诗经》中的爱情,或是理想或是现实,或是自由或是无奈。却都让人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越是如此质朴的承诺,越是感动了现代繁杂的心。

当你能处于繁嚣都市一角,一杯清茶,一本《诗经》。仰望静空朗月,遥感春秋前史的花好月圆,那简单、淳朴、率真的感情跃然而起。放眼当前的爱情唯金论横行泛滥,难道不更让人对古人钦佩、更引人神往?

爱情本就应是真诚,简单才是最美!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了《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4

2018年5月汾阳市水务局党建书屋落成了,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读者。望着书柜中琳琅满目的图书,我只是犹豫了一下。就找管理员小董借了一本《四库全书》第一卷。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灿烂文明,国学经典浩如烟海,要想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四库全书》是一部很好的工具书籍。

《四库全书》第一卷主要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和《周易》,我对《诗经》比较感兴趣,有段文字能代表了我的心声:“踏上文化寻根之路,淌过三千年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书页,屏气凝神,你听,那一声声一唤唤,古朴无邪,透过千年的尘烟,悠扬冗长,那是来自远古的呼唤,发自中华文化的最初源头——《诗经》。”

孔子评论《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道出了它的精髓。《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含蓄真诚堪称中华文化之祖。它见证着中华民族孩童时咿呀学语,质朴真诚、天真无邪的美好时代。寻觅《诗经》的心灵动感,聆听数千年的深情歌唱,诗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歌中一词一句都唱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定律。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

奇葩,忽视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开遍了每一个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记得那日你拉着我的手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这又怎能拆散我们,千山万水外,我候,为你归来。纵然等到白发萧然,我也不会改变翘首的姿态,期盼着你的凯旋,践行你当初的誓言。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鸠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让人心神荡漾,顿时陷入飘杳朦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鸠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但绝不是怯懦,面对真爱他们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弯清泉都要传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上这种觉的时候,一切外在的光环都已经无所谓了。我无法拒绝你伸过来的手,因为你已经越过了我的额心河。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5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 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6

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与酸楚一读《周南.卷耳》

这是一首结构很特别的歌。

第一部分只有一小节,用第一人称,唱出家中妻子的无比思念: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妻子挎着浅浅的筐子采野菜,采了许久都不满筐。为何会这样?因为她的心思并不专注在采野菜,而是在思念奔波在外长久未归的丈夫,竟不由自主地走到大路边上,放下浅筐,呆呆地望向路的尽头,希望能看见丈夫的归来。

第二部分却有三小节,也用第一人称,唱出奔波在外的丈夫的艰辛和无奈:

“陟彼崔嵬”、“陟彼高冈”、“陟彼砠矣”,突现出遥远的归途山高路险、阻隔重重。

“我马虺颓”、“我马玄黄”,强调马已跛足并已呈现病态,只能挣扎而行,这是无休无止、强行赶路的必然结果。

“我马瘏矣”、“我仆痡矣”,终于,病马躺在路旁,劳累过度的仆人也无法迈步(这时的主人,又能好到哪里?)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同样疲惫不堪的主人只得借酒浇愁,反而激起更强的思念和更浓的悲伤。这里不同于四字的基本句型,出现了六字、五字的句型,为的是强调那种无力后的无奈,那种无助中的辛酸。

特别的结构分出两个彼此独立的声部:

夕阳西下的土路,一个失望的女声滑落在草丛深处。

暮色渐浓的山道,一个无奈的男声回荡在陡峭深谷。

期待安居,却常常奔波在路上;渴盼相聚,却常常天涯各一方。

两个声音遥相唱和,倾吐生命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和辛酸,三千年后,又双双穿越岁月的尘埃,在我们心中回荡。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7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8

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从口头创作的民歌到贵族祭祀的乐歌,口中喃喃地念着这五百多年的人间百态,心中有然而生的敬仰与盎然,似细水,长流……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好一个痴情人!

独立风中,仿佛自己所怀念的恋人真的就在河的那边。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只要心中还保留着那份强烈的感情,道路漫长难行怎样?崎岖难攀怎样?坎坷回旋又有何妨?

大片碧绿的蒹葭和痴情人内心积攒的感情相交融,和痴情人离情别绪的感受相一致,于是,蒹葭成了离爱情最近的植物……

芣苡

找回洒遍山村的每一个角落,被青葱的树木掩映的山坡无处不洋溢着生气。添加妇女兴高采烈的前去采集芣苡。

时而拾起掉落地上的芣苡,时而一把一把的从茎上捋取芣苡,时而手持衣襟兜着摘来的芣苡,时而把衣襟把衣襟掖在腰间用来装芣苡……

怎样清丽明朗的意境!

怎样愉快喜悦的心情!

怎样热爱劳动的人民!

低眸,继续浅吟这首回环复沓的小诗,哦不,是这首赞歌——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撷之……

君子于役

都说,黄昏最容易勾起人们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鸡儿回窝,牛羊归圈,有一次沐着夕阳的余晖远眺,服役的丈夫却依旧不知归期。山村妇女那深深切切的思念谁人知?那无可奈何的愁烦谁人懂?只一声深情的呼唤冲口而出:“曷至哉?”

只是,战争的残酷,征伐的频繁,又怎是一个山村妇女所能左右的?满腹惆怅,满腹惦念,即使喊出,天各一方,又怎能听见?

闭目呆立,那迷离怅惘、深沉绵渺的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呵!干吗苦苦的追寻所谓神圣、所谓深刻?看看手中的《诗经》,不正是么?听听“雎鸠”的欢快鸣叫,闻闻“东山”的战火硝烟,看看“七月”的悲惨生活,在《风》、《雅》、《颂》的每一个角落,感悟——不朽的经典!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9

每周日下午的诗经课是常真唯一一节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学课。时隔数年,我与那只有几面之缘的诗经再次相遇。

那个整天有口无心背诵着四书五经的小孩可不曾想到,今后的他,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认知他手里的四书五经。是啊,这把开启传统经典的秘钥熟悉而又陌生,我们以为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够找到它,其实不然,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一直就在你身边。

而这把秘钥是协助我们去重新认知那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里充满了无数道门,每一道门都被牢牢锁住,因此它成为了我们这一路上唯一且珍贵的工具。

人人都有不同的秘钥,我们这群人的秘钥便是“还原现场”,将自己移位至这首诗的处境之中,身边的一切事物尽力还原成这首诗的现场,推开本有的自己的见解,观察和体会处在这个环境当下的自己是怎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的你则是诗人,他看到的即是你看到的;他听到的即是你听到的;他闻到的即是你闻到的;他触摸到的即是你感受到的。

我们已经进行了四节诗经课,但课堂上的状态和氛围依然是紧张、压抑、犹疑、沉默。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问,可我们总以猜疑和沉默回复,我有时都会受不了自己,但内心又默默问到:受不了可以,那你倒是解决呀。这时我无言以对。

没错!既然你不想让自己的状态变成这样,不想让课堂的氛围如此这般,那你倒是用行动去解决呀。

老师不过是让你用这把还原现场的钥匙去打开这首诗的大门。当门打开了,这首诗也就一丝不挂的呈现在你内心,以至于完全包裹了你,你就身处其中,其实我与诗只有一门之隔。

当你在还原现场的时候,如同在为这首诗画一幅画。它的每个细节都会被你观察和体会(珍视)并刻画其上。对这首诗的还原就如同你向别人介绍院子里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是什么样,家里养的鸟叫声如何。

每当老师提问我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我都觉得自己的回答可能太片面,不够深度,感觉应该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提前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并不敢回答,但事实上你直观的体会,就是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无所谓简单,对这首诗最真实的感受就是你唯一的答案。

把诗中的每一处细节都看作一粒碎片,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的时候,你的这幅“写生”才终于完成。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10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广》古有诗家解“汉广游女”为汉水女神,将《汉广》附会为人神恋,居然从者还不少,可见人的心思里都有浪漫的一面。然而也可以看出大家的共同认知是--这男的没什么希望了!都由人人恋上升到人神恋的程度了,仙凡相隔,这男的算是彻底没戏。《汉广》可能是最古老的单相思诗了。在当时,这男子的一往情深没有打动他的意中人,却在千年后打动了无数人心,让人感于他的痴情而记得他,又或者,人们真正为之内心动容的不只是他痴情,而是每个人都曾有过“求不得苦”。人生的得失呵,原本就这样难以预料。何况有时候两情相悦也不一定就万事大吉。

我由汉水女神很自然想到洛水女神,想起李商隐的那句诗:“宓妃留枕魏王才”,吟的是甄宓和曹植之间那段隐隐绰绰的情事。甄宓死后,曹植入觐,也不知道出于对弟弟愧疚的心态,还是想更狠的刺激他一下,叫他彻底崩溃,反正曹丕把宓妃留下的金缕玉带枕赐给了曹植。曹植抱着那个枕痛不欲生,神魂恍惚的来到洛水边,看见已死的甄宓化做女神来相会。醒来后也分不清是梦是真,只那相会的情景倒还历历在目。一代才子感慨万千,遂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洛神赋》。其实它还有个更私人的名字叫《感甄赋》,甄宓的儿子魏明帝长大后觉得小叔叔这样明目张胆地写对自己老妈的感情很是不妥,就将名字改为《洛神赋》。可知无论是王孙贵胄还是平民百姓,人生不如意事总是游很多。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古语有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时留点遗憾也不见得是坏事。

人总有未完成的梦,心里记挂着,下辈子才有奔头。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11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题记  叩开诗词的门扉,走入《诗经》的世界,我第一次领略到“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空灵境界,明白了“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拥有诗情画意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到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的魅力。  《诗经》之美在于静。它不同于现代作家所描绘的喧嚣都市。它的世界安宁祥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阳,徐徐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代,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学名“静好”的花。  《诗经》之美在于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惊鸿一瞥后,道出的青涩爱恋,是长河里始终飘摇的瑰丽诗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时光里,遇到对的人的坚贞爱情,是携手一生的誓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看到心爱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会觉得她艳丽无双。《诗经》中的爱情令多少情人羡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诗词才能描绘出这般深情缱绻的爱情。

《诗经》之美在于随。纵观全书,没有作茧自缚的宗教信仰,没有凉薄自利的思想观念,更没有硝烟四起的战争。这里只有着随性潇洒的华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宁静悠远。

《诗经》是华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华,无论何时都带着惊心动魄的美。让人不得不感叹华夏文明的魅力。  华夏传统文明有着上千年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并在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改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世界为之侧目。

尽管中华文化十分优秀,却依然不被许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记得在一次阅读课上,我看《诗经》正入迷,忍不住轻笑出声,引得同桌好奇地凑过来,她扫了一眼便道:“这什么呀?乱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迹地掠过她手中的言情书,笑着说:“没什么,一本很有名的书,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书瞥了一眼,顺带附赠了一个看异类的眼神给我,才转回身去。我哑然失笑,心中有几分悲凉。

这件事让我第一次真切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这需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12

在中华文化的漫漫长河中,诗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将华夏的远古面貌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而《诗经》又是其中不得不提的存在。

《诗经》汇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虽不及《击壤歌》之早,但却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足以证明其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编写而成的,既有篇名又有文辞的共三百零五篇,故有“诗三百”之称。

“诗三百,思无邪”是后人对诗经的高度概括,然而其思虽是无邪,但从中透露出的&39;人性又是怎样的呢?

诗经中最耳熟能详的名篇当属《关雎》和《桃夭》,其表达的主旨均是爱情。《关雎》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是克制而谨慎的,体现的是炎黄子孙内里的矜持与羞怯。然而其真的是单单地赞美男女之情吗?不然,细细品味不难看出其中有对后妃之德的赞美,试图达到以明教化的目的。再者,《诗经》中总是很善于运用重章叠句,易使人产生共鸣,把作者的感受不断加诸于人,“关关雎鸠”如此,“桃之夭夭”更是如此。《桃夭》一篇中讲述的是新婚之喜,然而我每每看到其中“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描述,难免要想到其中对女子三从四德的强调与教化。不过,单论《诗经》,这几篇中透露的情感还是颇为朴素烂漫的,其中的人性是善良纯真的。

诗经有一篇名为《墙有茨》,其诗通篇都在反映卫国的宫廷丑事(即卫宣公强娶其子伋的未婚妻的“秘闻”)。开头开门见山写出“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言之丑也”然而诗人偏偏表达得极为迂回,其意不免让人难以揣测。

《诗经》在歌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时又辛辣的点出了当时腐朽堪忧的社会现状,在显示人们内心的真情实感时又显示了当时官吏和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的叫苦连天。可以说,《诗经》里展示的就是完完全全的中华的十分之一的历史,其意总归是向善的。其实,我们始终无法凭借着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作者的思想,真正需要我们发掘的,是传统文化其中暗藏的智慧与哲思,那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13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长出来的,要不是因为猃犹的缘故,我不会长期镇守在边境地区,而是回到故乡。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史永久,搜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诗经》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从民间和皇室上收集并编制而成的。之所以称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化为五经的缘故,就是大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诗经》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风,风在诗经里面包括了15个地方,也就是15国风。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风类型;第二部分是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 鹿鸣之什》里面的,那么大雅呢?晦涩难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础的人才能领悟;第三部分是颂,颂主要用来赞美国家的或是举行祭祀仪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镇守边疆的士兵返乡的诗。讲述的是一个士兵以采豌豆为开头来抒发相思之情。这首诗经专家考证创作于西周时期,不过,可惜作者不详,因为先秦时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级语文书中《采薇》的节选,被誉为诗经中写的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写出了出征和回乡中的景物和情怀。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的典范。对比了出征前的杨柳依依和现在的大雪纷飞,来说明自己离家之久,思念之深。

经常读诗带给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乡和怀念亲人是我们中国人永不褪色的记忆吧!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14

朱熹曾经为《诗经》作序,在序中,他问过一个问题:“《诗》何为而作也?”而他思考后的结论是:“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即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他认为人生来就是静的,这是人之天性,同时能被物体感动,这是人自身的需求。人既然有需求,就肯定不是没有思想的;人既然有思想,就肯定不会不表达;既然要表达,那么言语所无法表达,而赞许咏叹的其他部分必然带有自然的声音与节奏而不停歇。《诗》的内容可以说丰富而又多彩,虽只有寥寥几千字,但这几千字却撕开一道口子,后人能够窥伺到周朝的的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如朱熹所说,《诗》取自人的生活体验,我能感受到那些佚名的作者在生活的起伏中的种种情感,酸甜苦辣一应俱全,这些情感满溢出来就变成了诗歌的语言,在千年之后仍然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狡童》这首诗歌来源于《郑风》,取材于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描写了一位姑娘大胆追求另一个男子的故事。这首诗歌以一位姑娘的口吻,讲述了面对难关时甜蜜而又酸涩的心情,她大胆直率的向着对方表露了爱意,抱怨着自己由于爱情食不下咽,寝不能安。当然在阅读其他研究文献后,有部分学者认为这首诗也有可能是在描写一对情人之间爱情的波澜。在这篇诗歌中,姑娘热烈地称呼爱人为狡童,狡童狡童,一个美貌的滑头少年的形象一下子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本诗也并不长,一共两章,每章四句,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式引导读者,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候犹如和千年前的姑娘对话:“你这个滑头小子,为何不和我说话?你这个滑头小子,为什么不与我一起用餐?”浓烈的情感铺面而来。结尾戛然而止,有种意犹未尽之感,让人忍不住想要和姑娘一起质问狡童,又或者恍然之中自己就成为了那位姑娘,在千年前的郑地发出疑问。

接着我读到《大雅·下武》,就如朱熹所说《大雅》也是取材于生活的诗歌。众所周知《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是周王畿内乐调,其中的经学者推算,《大雅》莫约写成于西周初年,主要歌颂周王朝先祖甚至武王、宣王的功绩。本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一共六章,每章两句,每句分为两小句,每小句由四个字组成,工整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从题材可以知道这首诗是在大型宴会上唱的雅歌,目的是为了赞颂历代周王的统治和贺喜于当今纣王。赞颂诗大体意思是说周朝世代出明君,前面的三位先王都十分英明,他们在天之灵指导着后人继续继承这些美好的品德,周武王和周成王治国有功,能效仿现任,继承祖德,四方诸侯前来祝贺。《下武》的音韵美也是十分罕见的,它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非常巧妙地将所有的赞颂内容串联起来,避免了普通赞颂诗落于俗套的结果,令读者在阅读时候仍能耳目一新。有学者评论这种结构可以上下维系,有如连环,这种刻意营造的巧妙结构,是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其韵律节奏流美谐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审美负效应。在美学这门学科中,结构就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而被学者们研究和重视,康德的完形结构就提到,在主客体同构的时候,两者之间能发生情感的交流。正如其所言,《下武》的结构美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需求,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仿佛能感受到在那个宴会上礼官歌颂起赞歌,向周王送上祝福的场景。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在祭祀上不仅有配乐,还有相应的舞蹈。它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而接下来的这篇就选自于《周颂》,《昊天有成命》这首诗是祭祀周成王的乐歌,它讲述了周代开始的三位王对周王朝的贡献,其中周成王被重点赞扬,歌颂了他为完成先王事业所做的各种努力。诗歌大意是:上天有命令,文王和武王收到了上天的指令,成王不敢贪图享乐,日日夜思考着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一种多么光明和辉煌的行为,认真经营只为履行天命,让国家太平民众安宁。我在阅读资料时了解到,这首诗的题目是《诗》中最长的,但是有趣的是,正文的篇幅是所有诗歌中最短的。因此在阅读的时候也能明显的感受到本诗语言干练之美,没有什么多余的修饰词,这有可能是因为颂歌的功能是告神,既然是与神对话,那么语言上就不能大加修饰,吹嘘自己的功绩,而是应当谦虚地陈述自己的所作所为,因此本诗“义必纯美”语言质朴,高度概括。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伺到一丝周朝的政治和文化生活,试想象在千年前的祭祀典礼上,人民恭敬地唱起对周王的颂歌,向上天传达着希望拥有美好生活的愿景。

阅读《诗经》,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周代的历史、政治、文化,《风》带我们浏览各地的民谣,靠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于缠绵悱恻的爱情,有艰辛劳动,也有怀念故土的,细细读来一个个周代百姓的形象仿佛就跃然纸上;《雅》更是被认定为中国上古时期仅存的史诗,记载了周历代各王的所作所为,与别的文物材料相互印证中国文明史的源远流长。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15

第一次读《诗经》的时候,我对它的第一眼可能是枯燥的,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迫人感觉。一行行字组成一列诗句,一个个诗句组成一整首诗。

第一次读《诗经》时,我读得十分困难,停顿不知所措。太多的生字词,太多的诗句,太多的翻译,不懂,或者是根本没有读懂过。

第一次读《诗经》的时候,我仿佛闯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时代,那里有金碧辉煌的元朝,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情,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春慕,有着知天地生来为谁的天问奈何,我仿佛进入到了一个伤春悲秋的多感春阔,那里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相思愁,有无可奈何花荡去的感伤,有陌上公子如心,可缓缓归矣的重逢相守的痴恋;我仿佛融入进一杯茶里,一句诗里,一片花叶里,去细细品,去用心聆听它们的每一寸美好,每一秒的心跳。

我似乎看见她了,在慢天雪落中找到一处归家,在桃之夭夭中寻到一朵芳华,在江南烟雨中觅到一片云角,在戏子身影翩纤的台摸到一张不知的劫,在戏火喧哗的三月烽烟中停到一方笙歌起落的天朝,停到历史血液深处的芳华里,那般别样风采,别样花季。

在漫天云卷云舒中,满庭花开花落的寂静中,我捧着那一本沉厚的《诗经》仿佛抱着一份沉重的历史,茶香静静得绕满整间小房,心间仿佛有什么东西离开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我和有人的最好誓言。

式微,式微,胡不归?是那份盼心归的千千心切。

清晨,我一人走在通幽的野径中,看着天边的初日,感受阳光散进骨子里的那一份暖意,心也渐渐地暖了起来。

大街上人流汹涌动着,人影交映着,我仿佛看到了涌动着的历史,它拥有着沉浐的韵味,有着文化的佳承。从小货郎到商人,从沿街摆摊搬进了店铺,从石子路走成了水泥路成了条条柏油大路。正如《诗经》一般,有大数人的收集装订和整理出一本经典一般。

《诗经》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在不同人的眼中,它是不同的,你怎么看它,它就怎么看你。

拍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16

其实,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一首《蒹葭》而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的起头便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很像现今的朦胧诗派,朦朦胧胧,不知所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这首诗千百年来,每一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蒹葭》亦是如此。“伊人”是谁?千百年来,人们给出了千百种答案。

从前读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读来充满了清清的甜,又有种清清的苦楚在里头,真的是千回百转,万种滋味。这次再读,我突然觉得有了种不一样的情调。这会不会是一个人对于理想的苦苦追寻呢?会不会是追梦者的苦苦的呓语呢?

每一个人都是追梦者,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做梦,想当医生想当科学家想当诺贝尔奖获得者,可是等到四处碰壁的时候,等到生活磨平了我们的棱角,我们的生活中便只剩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只剩下了银行账户升职加班,这时候的我们,又怎么会像年少轻狂的那时候,为了一个梦想而苦苦追寻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样的热情,我们还有吗?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追梦者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还有一腔的热情,想要成名成才,想要名垂千古,我们还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不是问题。这正是未来之所在,人生最美好的上坡路呢。即使天天为了成绩斤斤计较,即使对着作业唉声叹气,我们还是有理想的。问问大家,你们将来想做什么,很少有人会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的。大家都还年轻强壮。大家还会追逐梦想。

但是现在是这样,将来,我们还会坚持吗?还会有即使“道阻且跻”也不会放弃追梦的人吗?我想到了现在大热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最终成功的弯弯,也是唯一一个坚持自己要走的路走下去的那个人。我不敢说只要坚持我们就可以成功,我只能说,只有坚持最初的那个梦想,我们才有可能成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做自己想做的并做出一定成绩,从而感到满足与快乐,我觉得就是成功了,我觉得这是最理想的事业状态。那么,坚持就是走向成功的不二道路。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

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

让人听了很心酸的歌词,有多少人正在做自己想做的,有多少人为了生活而放弃努力,放弃成为《蒹葭》的主角的可能,又有多少人,即使道阻且右,且长,且跻,还是不断地为了心中的伊人上下求索,坚持在那片青青的芦苇荡里。

我不愿意在很多年以后,会带着深深的共鸣唱起上面的歌词。也许唱着唱着,我就会流下泪来吧,人这一辈子,就走这一次,为什么当时不去奋斗一下呢。努力了最终失败,我还是会心满意足。那么现在是怎样,随波逐流碌碌无为到现在,最后还是不够快乐的结局吗。我真的不要这个样子。

我对自己说:

那么,就请坚持。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17

论古来今往的风雅,无非高山流水,儿女情长。

秋水漫漫,那天早上露水都还没干,凝成霜。雾气弥蒙,一片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的氤氲里,他眺望到那个令他朝思暮想的佳人。他不由得欣喜若狂,那踯躅于蒹葭丛中若隐若现的女子真的就是自己上下求索的意中人吗?他望穿秋水,正欲大步流星寻她,却仿佛瞥见她莞尔一笑,接着莲步生波,不见踪影。他焦急地追寻,却只瞧见溪边浮动的倩影,一圈一圈,漾开去······

自小与高尚闲逸洽洽不融。过于清高,过于淡漠,反而失去了真实感。然而却对诗情有独钟。哪怕也是白纸黑字,哪怕只是寥寥两行,哪怕偌长局促,也字斟句酌。这便是流传千万代的诗吧。

嗜诗的男人总是少而又少,但我们的总理,---,却爱诗。《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诗如一品清茶,所有爱恨永坠万不复劫,轻抿一口,仿佛跨越万次轮回,泯灭那时最后一眼。

诗何奇!毋须单刀直入,单是凭折一段细柳,扯一枝斑梅,便悄悄地道出了夙愿。邃夜忘穿明月,泪流蓄积成海,勾勒出思念与苦痛。

懂诗的人,心中一定有故事。也许是爱恨情仇,也许是远大报国。诗是中国文化,在时间深渊里流亡。无关苟且,却有一丝挣扎的意味。

---曾三次在演讲中提及《诗经》中的句子。在如今这样繁琐的篇幅中,烙下几句经典,无非就是最好的表述了。

从前,一褶白纸,一砚青墨,舔舐笔尖,笔锋走蜿蜒,翰墨渗透开来,残情踊跃纸上。而如今,马路上,车厢里,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手机提示音,交跃在一起,却奏不出好听的曲调,只渲染一片嘈杂。

那时有两袖清风拱手相让,如今更多的却是争吵怒骂。

自古来的造化,都在诗中看出足迹。虽不屑那些自古讴歌的高尚,却不能失了风气。而诗,一定是那最好的熏陶。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18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19

《诗经》我每一次品味,读过之后,颂过之后,咀嚼过之后,一次次发现它的美好永远是那样甘甜爽口仿佛是巍峨山泉圣水,《诗经》她恰如万年的酝酿,仍然有一种清澈凛冽透骨的美。常常被《诗经》表达的那种和谐,那种执著,那种崇高,那种圣洁诗歌文字里的纯净所感动吸引!如是带着新鲜、好奇的心情,我都会为书中氤氲着的灵秀之气所倾倒,漫步于《诗经》的海洋中,我所感受到的,是淡然,是恬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飘逸之美;轻颂《诗经》,口中吟出的是一首首雅俗共赏的曲调,远离尘世喧嚣之后洗净铅华,如此的无与伦比、令人心醉。

《诗经》像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当你彷徨的时候,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助的时候,也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法找到自己人生坐标的时候,《诗经》可以让你安静下来,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围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诗经》,她是一本让人受益终身的良书,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寂寞和不舍之情,人世间的背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们懂得了真谛,学会了怎样去面对,叩问自己的“心”,人来世间为了什么,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诗经她能让人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真心希望我们中国人都能读诗经、传颂诗经,学习诗经这本代表了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她可以充实我们的内心,我们才不会丢失自己的民族魂。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继往开来展望明天,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才会有希望,我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此纯真干净的《诗经》怎叫人不爱,她宛如是未经雕琢的璞玉,是生长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长成的少女,那么的自然。留下永恒的芬芳。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20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的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深度。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21

早都知道《诗经》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面对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时,却感觉好无韵味可言,索性就将它丢在一边,结果让我错过了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则是咖啡伴侣,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开它享受品咖啡的过程。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个细腻温娴的女子。她将《诗经》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来。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宣其室家。”原以为“逃之夭夭”是正确,这里只不过是引用而已,经过反复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这句诗大概的意思是说,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红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觉得《桃夭》该是一首歌:“桃花盛开朵朵艳,桃林内外红缠绵;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乐天天。”重点在这“桃”上,“桃”可以引申为桃花林,桃花运等。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丽的桃花运。可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会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有又一次桃花运,然后从此“飞黄腾达”。事实证明80%的女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证你心仪的对象也看中你吗?女生有了桃花运便会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运只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剧,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们更不是黄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岛上看桃花。所以,现实点,学着《诗经》中女主人公快乐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所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朴实,最真诚的。相反地,谁能想到过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为生活所奔波,所劳累,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迷失了自我。若我们都静下心沉下心来,翻开《诗经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会对《诗经》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厌倦,找找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诗经》是一个月光宝盒,流注了无限爱意与温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见最本质的自我。

一行诗句,无限思量。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22

《诗经。考槃》为隐逸诗之鼻祖,讴歌士大夫的一个重要选择——归隐山林。

自古读书人常走两个极端,一则出仕。二则仕途挫折后隐居林下,诗歌赋画,更有成就者著书立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什么只走两个极端?因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其手足无力、耻于百工?是,也不是。表面客观正确的疑问,回答不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骨气问题。

如今的读书人有更多的中间道路可以选择:经商、从军、自由职业等等。这固然是时代的进步,但传统意义的读书人总是迂腐地选择一种极端,一种用毕生热情去热爱和创造的东西。因此他们之中的杰出者不断走上人类某个领域的顶峰,成为千古不朽的大师级人物,如一生只写一部书的李时珍、曹雪芹。相比之下,当代名家充其量不过一巧匠。

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内圣外王,不得已立言。内圣立德,外王立功,不能实际举帝王之业,以推圣人之道,才退而立言。著书立说为最后,不得以后为之。恍然明白相声大师马三立简单名字的深刻内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常常流连往返于诗经中这些让人陶醉的诗句中。《诗经》本称“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美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声音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诗经》里不但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而且应该说她所表现出来的纯洁的爱情,过人的智慧,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的满足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现代、超越时空的!

读了《诗经》足以静心、净心:《诗经》语言朴实,思想单纯,没有现代人们的那浮躁和不安分。阅读了《诗经》,就会被文字里的纯净所感动。当我心浮气躁的时候,看几章,便能沉下心来,安心学习,安心工作。

读了《诗经》足以踏实、专心:《诗经》教会我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珍惜现在,努力工作,日久坚持才能成为富有者,只有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才能成为成功者。

读了《诗经》足以返朴归真:《诗经》犹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诗经》内的人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人们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他们远离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代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特质。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23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

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

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习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

中原,我的故乡。

在所有自己阅读过的古典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

原因是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

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诗经读书心得笔记篇24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那是极清冷寂寞的夜。无边的暗夜将呼啸着寒风的原野吞噬,星月在重重厚重的暗色云层后无力地闪着黯淡的光。令人几近致盲的黑中,几颗稍显明亮的星点零落地散落在东方的夜空中,挣扎着将残烛般微弱的光辉洒向大地。原野尽头的村落中,只有一间房内透出几束摇曳的火光。影影绰绰地可以看见一点忙碌着的人的轮廓,仔细看去,确乎是在翻阅着什么似的。夜深了。

这个夜晚和过去的千百个无月的暗夜差不多,眼下这位官员批改文书疲倦的神情与涣散的目光,大概也与从古至今千万熬夜苦读抑或加班加点劳作的人们没什么不同。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仅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没有留下过任何存在痕迹的无名小卒之一。从未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大概将来也不会有人记得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奔波于尘世之间,被一桩桩不足道的蝇头小事搅得烦躁不堪罢了。

或许生活对他们来说真的就像白开水一样。机械,重复,如同不知停歇的陀螺般周转于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劳累疲倦却还是要咬牙坚持、拼命努力,用心中最后一丝信念支持着沉重的身体活下去。就像,暗夜中的小星。明知自己的力量与黑暗相比微不足道,但还是忙碌着把自己散发哪怕一点星光无私地洒向大地。奔波操劳、疲于奔命的同时,内心深处仍天真地渴望光才能被人窥见,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带来改变。这精神固然可敬,但事实上,不如说是可笑又可悲。

那几点小星,大概就是无数劳苦群众心中燃着的最后那丝火苗。学子渴望教科书式的成功,努力坚持埋首书海;职员希望物质的丰富,遂让青春留在办公桌前,心底叹息抱怨却不知何时休停。为了心愿与信念牺牲一切的普通人啊。像小星般竭力为心中不可及的梦想努力发光。

但有多少人在意识到梦想不切实际后就放弃发光发热的信念泯然众人了?理想一天天渺茫、熄灭,最后凝固成坚硬冰冷的石头,坠于大地,遍体鳞伤。

我曾不明白奋斗的意义。关于未遂的梦、达不到的远方我有太多猜测。事实上,星空绝不是被无故点亮的,《小星》的含义也正在于此。

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能成为人上人,所能点亮的也不过是偌大天空的百万分之一。不过,若是每个人心里常闪烁着这么一颗明净的小星——无论有多暗,只要保留心中最本真的那部分就好——心中只要有一点儿希望,那星光必定是璀璨无比的。

小星之火,亦可燎原。

其实,只要活过、真正存在过,那么留下痕迹与否也就不再重要了。拼搏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啊。

287476